摄神取念
268 subscribers
49 photos
3 videos
2 files
412 links
There's something you've been missing:
Download Telegram
搜索书信祝颂语时找到了一个PDF文档(大小 741KB),里面详细地介绍了中文书信的结构和格式,以及各部分的写法等等。看链接是香港政府向小学生提供的文化教育素材: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primary-secondary/lang/3%20shuxin.pdf
给黑白旧照片上色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近两年成为热门的深度学习,已经多个相关项目),但是手工上色带给照片的质感还是非常独特,那种介于照片与油画之间的若真若假,以及温润柔和的光芒像是经过了时光的打磨。推荐一个专门做老照片上色的个人网站:
https://klimbim2014.wordpress.com/
感谢祖国谈性色变式的性教育,很多人(特别是女性)不知道如何正确佩戴(男用)安全套。这也使得安全套的使用率被大大减少了。
安全套这种产品的确很久没有进化了--通过物理隔离来减少体液交换,这真的太原始了。虽然也有液体安全套之类的尝试,但那不就是消毒啫喱....可靠性非常值得怀疑。
符合二十一世纪科技水平的避孕/预防STD传播的技术应该是诸如「通过吞服基因药剂在身体组织中形成临时的隔离中胚层并封闭身体内腔以供事后全面冲洗」,以及「注入式的纳米粒子实时隔离并消灭任何外源入侵物」等等。
不过想想看现在人类还没能教会每一个男性「发生性行为前务必要征得对方同意」,想其他的还早了上下五千年吧。

两个相关视频:
1. 以「喝茶」来解释为何(以及如何算是有效地)在性行为前征得对方同意:
https://youtu.be/pZwvrxVavnQ
本片由蓝椅子工作室为英国泰晤士河谷区警察局制作,在蓝椅子的频道上有个稍稍不同的版本(声优不同而且多了一些粗话),有兴趣请自行搜索。

2. 安全套的正确佩戴指南
https://youtu.be/psAHcNHzUUU
这类教程其实蛮多,或者你可以认真阅读下印在安全套外包装上的简明使用说明。

爱护对方,保护自己。
YouTube 上有个频道叫「明日之扉」,发布的是每篇二十多分钟的小纪录片,内容为两点:
1. 介绍日本传统手工技艺
2. 介绍正在从事这项技艺的年轻人

第一点其实并不少见,国内有大把的营销号在做。但是第二点很难得:不把「祖传技艺」当作老祖宗的遗产雪藏,而是真正把它们当作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血脉未绝的文化组成部分。
也因此,给从业的年轻人带来曝光和知名度,算是宣传与鼓励。

很遗憾,这个频道的视频只面向日语观众,连英语字幕都没配,更遑论中文了。不过得益于日语中大量的和制汉字,勉强能了解到部分信息,比如之前某一集编竹艺的女性年轻学徒,实际上入行才两年多。
现在不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时代了,所以有心从事、哪怕只是有兴趣想了解,也并不需要有什么家传绝学或者童子功。
这才是「明日之扉」的含义吧。

该频道最近一期:
https://youtu.be/I9a6dFGM-ks
从「史上最大的跨国记者协作」解密的巴拿马文件(Panama Papers),到这篇关于长春长生假疫苗事件的数据分析,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价值越来越重。随着情报数字化的完成,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有意义的信息并且呈现宏观格局越来越难以人力实现,这是科技的人类之光。

附上原链:
https://www.v2ex.com/t/473163
社会事件的参与不能单靠思考,多看、多听、多接触,有更多的情报,才能形成更可靠的观点。
在这次 #Metoo 事件中,几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

1. metoo是大字报吗?我们常说应该持有「无罪推定」的原则,metoo是否违反了这一讨论基础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8cd22cb0102xua2.html

2. 提醒女性「不要穿着暴露」不是好心吗?为什么会没有意义?
因为 a. 性侵的发生,和受害人穿什么没有关系:
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powerful-art-exhibit-powerfully-answers-the-question-what-were-you-wearing_us_59baddd2e4b02da0e1405d2a
b. 性侵案有九成以上发生于认识的人之间,「穿着暴露激起歹念」无法得到实验支持: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186/

3. 如果性侵真的这么高频发生,受害人为什么不求助法律手段?
https://mp.weixin.qq.com/s/z5ZTFLLVa1yS2k8-KcCV9A

4.如果当事人真的没错,被诬陷了怎么办?
http://dajia.qq.com/original/redio/ssn20180726.html
有意思了,中国(PRC)的古称还可以叫「桃花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803624
Google 中国将上端不规则的屏幕称作「凹口屏」
#象形文字的胜利
https://mp.weixin.qq.com/s/LyInks673YdHbXsDOD4inA
借着去年开始的新一波女性主义热潮,英剧 The Bletchley Circle 在5年之后奇迹般回归,这次的舞台被迁移到三藩市,美利坚。
看完前两集,感觉比前两季倒退了。作为简直是珍惜物品的全女性多角色刑侦片,之前的案子中对于女性所遭受的暴力、伤害、歧视表达得非常清晰,而且与案情糅合得天衣无缝。
但是在回归之后的第一个故事里,得益于背景的改变,黑人族群受歧视与移民被排斥的议题出现在桌上。加上原本的女性主义议题,剧本好像一下抓到太多好牌看不过来了一样,每个议题都想打出,但每张牌都没用好。
当然,本季拓展到了8集,比前两季加起来都多,这才播出了四分之一。考虑前面两季的口碑,还是值得推荐的作品系列。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64760/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原来抖音(tik tok)这种看起来像是四色印刷错位的效果叫做「故障艺术」Glitch Ar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itch_art
Lawrence Li 曾经在某一期《一天世界》中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所以它不是任何人的故乡,因此它可以是所有人的故乡。互联网也一样。
LL把互联网称作他的第二故乡。
我常常覥着脸硬挤进「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但我深知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是晚4年的那一代,他们出生以来就有机会接触这个浩瀚无垠的虚拟世界,并借此将自身延伸到千里万里之外。
在他们对现实的故土产生概念之前,他们已经浸淫在字节的疆域之内,互联网才是他们的第一故乡。
可是啊,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会不会成了被蛇精淬毒的七娃?又有什么可以重新点亮他们的眼睛?

https://cn.nytimes.com/technology/20180807/china-generation-blocked-internet
很喜欢日本一档叫《超级全能住宅改造王》的综艺节目(台译名称,原名似乎是叫「大改造!!戏剧性的Before After」),常常在其中见到诸多利用日本传统建筑手段与元素的细节。身为建筑门外汉是相当羡慕的,从小到大身边平房越来越少,高楼拔地而起,单看外观和内部软装都极少「中国元素」。

昨天在豆瓣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席》的某场演讲,搜了下找不到YouTube的链接,就只放图文版了: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8/08/41250.html
让人欣喜和感动的是学术层介入边缘民众生活、重新激活旧有的建筑手法来改变民众生活形态,并且在向现代化生活方式靠拢的同时保留了传统元素,着实有住宅改造王的味道。

实际上上海东方卫视有一档和《住宅改造王》类似的节目叫《梦想改造家》,早期栏目形式高度模仿前者,甚至还有直接使用对方标志性BGM的情况,不知道是买了授权还是抄袭侵权。
一开始我是很不屑的,觉得戏仿总是不如原版。后来实际看了之后感觉还不差,而且几季做下来自己的风格越来越明显,也逐渐找到了人文关怀的主轴(后面两季的季终压轴戏也越来越大手笔),值得赞许。特别是和国内其他地方台(比如北京台)的同主题改装类节目项目相比的确是鹤立鸡群。
最新一季下周就要开播,特此推荐。过往的节目在bilibili有全集,可以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