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llel Experiments
1.69K subscribers
60 photos
1 video
2 files
776 links
Stay informed. Stay authentic.

Welcome to the public part of my brain. Here I share curations and thoughts.

Created with ❤️ by @linghao.
Download Telegram
Forwarded from 一分世界
重轻的观察很对,电影看得少并不是什么值得批评的事。

真正的问题一种本质性的单一价值观。也就是周星驰《破坏之王》里的「学友学友永远支持你!」vs.「我爱黎明!我爱黎明!」
Forwarded from 小破不入渠🌏
作为中等收入的无产者(中产阶级),中国的城市年轻人有三重焦虑。

第一重是对时间的焦虑。你的人生进度本质上是在跟时间赛跑,20 岁还没经济独立,30 岁还没准备好成家立业的物质基础,你的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社会地位和人生进度却没有改变。

第二重是对身份认知的焦虑。你的存在依附于公司、社会这样的大型体制、机构,你的存在被稀释了,你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所以草威才会写篇文章告诉社畜们,虽然你们是无产者,但你们是「三里屯的 Jessica」,最时尚最高端的北京互联网人。

第三重是对「不确定性」的焦虑。这是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本质,你依附于社会,没有独立性。所以城市生活最令人沮丧的事就包括「恶劣天气打不到车」、「被当作低端人口赶走」,你跟社会之间的「协议」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不成立,这种不确定性是当代生活的大灾难。

最可怕的是,人们消解这三层焦虑的方式是对自我进行更深刻的「无产化」和「原子化」。房价贵我不买就赢了,生活成本高我不婚、丁克就赢了,但越是原子化的社会,就越是令无产者摆脱不了焦虑。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高度规范的日本社会其实从根本上不如建立在枪、车、房之上的美国社会。自己切实地把握了领土、工具和暴力,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Forwarded from 小破不入渠🌏
为什么我要写这么长的关于郭敬明的东西呢?

因为我自己心里有两个很可怕的「自我」,一个是自卑的、时刻警惕着,随时准备反击外界攻击的,过度敏感的自我;一个是自恋自负的,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这跟郭敬明作品传达的东西有着极强的联系,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的存在。

这两种自我从 10 年前开始软化,渐渐变成更健康的「自信力」和「自省力」,因为从 10 年前我进高中开始,认识(以及重新认识)了那些至今对我最重要的朋友们。是他们的陪伴和包容,一起构筑乐趣和思考的经历,让我变得不再妄自菲薄,也渐渐和那个拧巴的自己和解。

所以我才会这么强调自己对文化的兴趣,前面要加上「流行」这个修饰词,也这么强调「世俗」的积极意义。人和人之间不是孤岛,这是我强调很多次的事,尽管「连接」很难,可能要耗费 10 年这种尺度的时间,但它真的很值得去做。
这几天见了太多对流浪地球的评论,还有许多延伸到原作、大刘其他作品以及大刘本人的观点。很多都说得很好,我只想最后补充两点自己的想法。

1. 我对文学一窍不通,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大刘的文笔的确不算很好。但换一个角度思考,我在读三体的时候并非有意识地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而是想要跟随大刘的想象力看看它能延伸到哪里。我知道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他的文笔已经差到一个影响阅读的水准,这一点我不是很同意。如果排除这个前提,批评三体的文学性差在某种程度上就好比因为瓶子里装的一般都是酒于是认为瓶子只能用来装酒,从而在见到一瓶肥宅快乐水的时候批判它缺乏酒精成分。

2. 从作品(尤其是商业作品)里面挑刺是容易的。作为非利益相关方,我会更倾向于去发现作品闪光的地方。作品之间往往是有传承的,伟大的作品指不定就从不那么完美的作品中获得过灵感和启发。
「一个封闭的“国民” App 可以使我们慢慢失去对于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知识、情感、表达在网络时代都可以通过 url 相互连通的想象,从而,“互联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互联”特征。而且,对于一切追求“真实性”的体裁(比如新闻)来说,以“提供链接”的方式来展示信源这种最基本的传播伦理,对于国人来说似乎也显得陌生。」

https://www.douban.com/note/707130391/
The Economist 这篇报道的 Ethnocentrism 意味也未免太重了点。中国人拍的电影,即使没有政府在背后支持,在设定上让中国人来拯救世界也很正常吧。美国人在好莱坞爆米花片里都拯救世界多少回了……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19/02/16/xi-jinping-thought-saves-the-world
知乎又把当年点亮 QQ 图标的玩法翻出来了
Parallel Experiments
所以「假装情侣」就不虚伪了吗?
「人们不需要过多地交叉感染,自顾自地发射信号就是一种沟通。他人是地外文明,着落探索的方式太遥远也不经济。我想活在望远镜里。」

出处:https://www.douban.com/people/26126229/status/2339312332/
看到类似于「湾区生活图鉴」、「湾区相亲实录」这样的标题,不仅丝毫没有点进去的欲望,甚至有些想吐。我在思考如何解释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