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口是心非」的 pattern 至少在中文和英文语境下都已经很常见了。纵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也会沾染类似的习惯,我依然十分反感这份虚伪。想要抵制纯工具性的语言使用。#language
https://twitter.com/_chenglou/status/1046163873223434242?s=12
https://twitter.com/_chenglou/status/1046163873223434242?s=12
Twitter
Cheng Lou
Weird speech pattern: saying “out of curiosity”/“genuinely curious” when you don’t mean it. “Hey, genuinely curious: [insert clearly hostile question here]
这两天在读 The Effective Engineer,期间有了如下的感悟:
我读过好几本类似的书,其共同点是用丰富的例子和刻意过度的交流(over communication)来呈现充满价值的信息。每次读这类书,我都会产生一种担心自己没过多久就会将书中的内容忘个大半的伪罪恶感。实践下来发现,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是做详细的笔记 + 每隔一段时间重读。
这是一种类似但不同于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 Fear。在有努力去整理已经获取的信息的前提下,我还是会不理性地认为读过的东西 somehow 必须留在脑子里。
而具体到这本书,其介绍的一部分软件工程方面的最佳实践,我读起来就感觉十分的平常。这是因为我的第一份实习(Strikingly)已经通过 learn by doing 的方式让我提前接触了相关的内容,有一些我甚至已经内化了。于是对于这部分内容,读书的价值就在于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便于将其收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时就很少会有类似的顾虑出现。
所以,跟对抗 FOMO 一样,我其实也只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内心:书中所得首先都是空中楼阁,实践才能出真知。
而在有机会实践之前,借助笔记定期重读,算是一种比较笨却也有效的折中方法吧。
#reading
我读过好几本类似的书,其共同点是用丰富的例子和刻意过度的交流(over communication)来呈现充满价值的信息。每次读这类书,我都会产生一种担心自己没过多久就会将书中的内容忘个大半的伪罪恶感。实践下来发现,一种比较好的应对方式是做详细的笔记 + 每隔一段时间重读。
这是一种类似但不同于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 Fear。在有努力去整理已经获取的信息的前提下,我还是会不理性地认为读过的东西 somehow 必须留在脑子里。
而具体到这本书,其介绍的一部分软件工程方面的最佳实践,我读起来就感觉十分的平常。这是因为我的第一份实习(Strikingly)已经通过 learn by doing 的方式让我提前接触了相关的内容,有一些我甚至已经内化了。于是对于这部分内容,读书的价值就在于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便于将其收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时就很少会有类似的顾虑出现。
所以,跟对抗 FOMO 一样,我其实也只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内心:书中所得首先都是空中楼阁,实践才能出真知。
而在有机会实践之前,借助笔记定期重读,算是一种比较笨却也有效的折中方法吧。
#reading
我接触过的喜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将浮于表面的现象无限放大来演绎,另一种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并适当地表达出来。硅谷属于前者,Yes Minister 属于后者。两种都可以成就优秀的喜剧作品,不应有高下之分。#pop_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