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71061/
比较认同的一个对《爱死机》的评论。豆瓣均分 9.3,而好友均分只有 7.4,还是挺能说明问题的。要我可能会给 7-8 分吧。
总觉得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被困在某个 echo chamber 里面,而当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同一个 echo chamber 时,所谓的评判标准就更不可信了。
比较认同的一个对《爱死机》的评论。豆瓣均分 9.3,而好友均分只有 7.4,还是挺能说明问题的。要我可能会给 7-8 分吧。
总觉得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被困在某个 echo chamber 里面,而当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享同一个 echo chamber 时,所谓的评判标准就更不可信了。
豆瓣
爱死机的一些闲聊瞎想
这篇文章由我的某个QQ群的聊天记录引发而来,写到哪算哪。 爱死机的爆火可以说是Ne...
https://www.genderlessvoice.com/
Gender bias in AI assistants 是这个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症状,而不是病因。与其给语音助手都配上性别中立的声音,不如多搞一些 Jarvis 那样的设定。
Gender bias in AI assistants 是这个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症状,而不是病因。与其给语音助手都配上性别中立的声音,不如多搞一些 Jarvis 那样的设定。
联想到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当我们与机器进行交互时,应该期望它更接近人类,还是保留「硅基生物」的特点?
是尽可能地去模仿人类的声音,还是选择机械的、毫无感情的声音?
是使用人类语言那样容许歧义和不确定性的对话模式,还是提供具体、精确和算法性的交互接口?
一个解决方案哪怕想要稍微多覆盖几个应用场景,这些问题恐怕都不是那么显然的。
是尽可能地去模仿人类的声音,还是选择机械的、毫无感情的声音?
是使用人类语言那样容许歧义和不确定性的对话模式,还是提供具体、精确和算法性的交互接口?
一个解决方案哪怕想要稍微多覆盖几个应用场景,这些问题恐怕都不是那么显然的。
Hyperbola
https://hyperbola.link/3
Yiming 总结了这期播客录制时出现的意外状况,发现 Agile 的思想在这里也是完全适用的。
https://dsdshcym.github.io/blog/2019/03/29/agile-podcast-recording/
https://dsdshcym.github.io/blog/2019/03/29/agile-podcast-recording/
dsdshcym.github.io
Agile Podcast Recording - dsdshome
Parallel Experiments
一个载体新颖的惊悚短篇,联想到了 Searching。 https://mp.weixin.qq.com/s/VTQQFQi1eJDTtuEWqmThog
作为重度网瘾患者,我觉得自己的线上形象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不同的平台上呈现(和经营)的是人格的不同切面。比如在 Blog 和 Telegram 上,我试图呈现的是一个理性思考、乐于分享的自己。如果没有定期审视自己过去发表的内容,就会觉得人格缺了一块。
这种体验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外部记忆的一个写照。这个短篇中提出的由于存放在外部设备中的记忆发生交错从而导致用户之间出现记忆交换的设想,或许没有那么天方夜谭。
这种体验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外部记忆的一个写照。这个短篇中提出的由于存放在外部设备中的记忆发生交错从而导致用户之间出现记忆交换的设想,或许没有那么天方夜谭。
说是「经营」,其实这个频道只有两条原则:
1. 我相信改变是由 5% 的人促成的,这个频道会尽量避免嘴嗨吐槽剩下 95% 的人。那些内容有别的去处。
2. 好好写中文。即使是通常来说中英夹杂会比较容易表达的内容,我也会尽量用中文去写。这个想法源于李如一的某条状态,大意是与其抱怨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低质,不如坚持多输出高质量的中文内容。
1. 我相信改变是由 5% 的人促成的,这个频道会尽量避免嘴嗨吐槽剩下 95% 的人。那些内容有别的去处。
2. 好好写中文。即使是通常来说中英夹杂会比较容易表达的内容,我也会尽量用中文去写。这个想法源于李如一的某条状态,大意是与其抱怨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低质,不如坚持多输出高质量的中文内容。
你觉得以下哪家公司会最先崩盘?
anonymous poll
Facebook – 35
👍👍👍👍👍👍👍 73%
Apple – 8
👍👍 17%
Amazon – 3
👍 6%
Google – 2
▫️ 4%
Microsoft
▫️ 0%
👥 48 people voted so far. Poll closed.
anonymous poll
Facebook – 35
👍👍👍👍👍👍👍 73%
Apple – 8
👍👍 17%
Amazon – 3
👍 6%
Google – 2
▫️ 4%
Microsoft
▫️ 0%
👥 48 people voted so far. Poll closed.
「我一直认为的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悖论:18岁在对学科与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22-25岁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25-28岁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这样想来,其实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https://www.douban.com/people/crazysmallsuger/status/2458855807/
https://www.douban.com/people/crazysmallsuger/status/2458855807/
Parallel Experiments
「我一直认为的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悖论:18岁在对学科与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22-25岁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25-28岁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这样想来,其实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https://www.douban.com/people/crazysmallsuger/status/2458855807/
所以我说,「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做一家创业公司,接受失败和试错的常态,在考虑多个机会时偏向于能够更多更快地学到新东西的那个选择。」
当然,由于创业失败的例子随处可见,同理可得在人生中「失败」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https://dnc1994.com/2018/12/last-5-years-lessons/
当然,由于创业失败的例子随处可见,同理可得在人生中「失败」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https://dnc1994.com/2018/12/last-5-years-lessons/
有生之年对科技进步的奢望一个是太空移民,另一个就是赋予人类新的感官了。
https://neu-reality.com/2019/04/09/the-brain-the-story-of-you/
https://neu-reality.com/2019/04/09/the-brain-the-story-of-you/
感谢利器推荐了我三年前写的文章。
其实这篇文章对我而言意义非凡,那是我第一次尝试整理和分享知识并得到他人的认可。我现在所坚持的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原则,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
https://liqi.io/learning-how-to-learn/
其实这篇文章对我而言意义非凡,那是我第一次尝试整理和分享知识并得到他人的认可。我现在所坚持的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原则,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
https://liqi.io/learning-how-to-learn/
Parallel Experiments via @vote
你觉得以下哪家公司会最先崩盘? anonymous poll Facebook – 35 👍👍👍👍👍👍👍 73% Apple – 8 👍👍 17% Amazon – 3 👍 6% Google – 2 ▫️ 4% Microsoft ▫️ 0% 👥 48 people voted so far. Poll closed.
最早是在推特上看到这样的投票,一时起意在这个频道也统计了一下,FB 第一 Apple 第二的结果跟推特上的反响也很接近。
尽管不认为行业崩盘会在短期内发生,但我依然时常会去设想这种崩盘的可能性对现在的自己有什么指导意义。一方面在于我大部分时候是个悲观主义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类似的例子。
Software Clown #4 (https://codewithoutrules.com/softwareclown/)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dot com 泡沫破裂之前的 1999 年,在软件行业工作的作者坐拥一份可观的收入。他投资的股票节节高升,哪怕想换工作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工作、他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以及他所投资的科技股这三者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当泡沫破裂时,一切都崩溃了。
It's just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尽管不认为行业崩盘会在短期内发生,但我依然时常会去设想这种崩盘的可能性对现在的自己有什么指导意义。一方面在于我大部分时候是个悲观主义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类似的例子。
Software Clown #4 (https://codewithoutrules.com/softwareclown/)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dot com 泡沫破裂之前的 1999 年,在软件行业工作的作者坐拥一份可观的收入。他投资的股票节节高升,哪怕想换工作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他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工作、他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能力以及他所投资的科技股这三者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当泡沫破裂时,一切都崩溃了。
It's just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这是下一篇博客的一些候选话题,你最想先看到哪篇?
anonymous poll
关于成为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多少差距?(结合 Google 工作经历分享) – 30
👍👍👍👍👍👍👍 39%
为什么英文写作这么难?如何写得更好? – 26
👍👍👍👍👍👍 34%
如何 DIY 一档播客节目? – 15
👍👍👍👍 20%
是否存在一套能够用来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 – 5
👍 7%
👥 76 people voted so far.
anonymous poll
关于成为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多少差距?(结合 Google 工作经历分享) – 30
👍👍👍👍👍👍👍 39%
为什么英文写作这么难?如何写得更好? – 26
👍👍👍👍👍👍 34%
如何 DIY 一档播客节目? – 15
👍👍👍👍 20%
是否存在一套能够用来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 – 5
👍 7%
👥 76 people voted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