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某种使用语言的方式是否应该被鼓励时,我的脑海里往往会浮现一座天平:一头是 Prescriptivism — 规定语言应该如何被使用,另一头是 Descriptivism — 调查和记录语言实际上是如何被使用的。
Google 内部最近讨论得比较火热的一个例子是,是否应该鼓励用 「I have an ask」 来表达 「我有一个请求」。许多人认为用 ask 替代 request 等词不仅没有损失语义而且更为简洁,从我的观察来看这样的用法也逐渐增多;而反对方最常见的意见则是 「ask 根本不是一个名词」 和 「只有你们英国佬才这么说」。
我个人的立场更倾向于 Descriptivism,认为语言的活力从根本上来自于其使用者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表达,也不认为类似于新华字典「将错就错」地修改一些词语的读音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文化衰落」。这也是大部分词典所采取的立场,像 Merriam Webster 就记载了 ask 也有作名词的用法。
但同时我也赞同在特定的环境下树立某种形式的语言规范是有必要的。像链接里那样以提高写作质量为目标而制定一份文风指南就很不错。
https://github.com/generalized-intelligence/gi-Chinese-Style-Guide/blob/master/%E6%B3%9B%E5%8C%96%E6%99%BA%E8%83%BD%EF%BC%88gi%EF%BC%89%E6%96%87%E9%A3%8E%E6%8C%87%E5%8D%97.md
Google 内部最近讨论得比较火热的一个例子是,是否应该鼓励用 「I have an ask」 来表达 「我有一个请求」。许多人认为用 ask 替代 request 等词不仅没有损失语义而且更为简洁,从我的观察来看这样的用法也逐渐增多;而反对方最常见的意见则是 「ask 根本不是一个名词」 和 「只有你们英国佬才这么说」。
我个人的立场更倾向于 Descriptivism,认为语言的活力从根本上来自于其使用者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表达,也不认为类似于新华字典「将错就错」地修改一些词语的读音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文化衰落」。这也是大部分词典所采取的立场,像 Merriam Webster 就记载了 ask 也有作名词的用法。
但同时我也赞同在特定的环境下树立某种形式的语言规范是有必要的。像链接里那样以提高写作质量为目标而制定一份文风指南就很不错。
https://github.com/generalized-intelligence/gi-Chinese-Style-Guide/blob/master/%E6%B3%9B%E5%8C%96%E6%99%BA%E8%83%BD%EF%BC%88gi%EF%BC%89%E6%96%87%E9%A3%8E%E6%8C%87%E5%8D%97.md
GitHub
gi-Chinese-Style-Guide/泛化智能(gi)文风指南.md at master · generalized-intelligence/gi-Chinese-Style-Guide
用于中文写作的文风指南,泛化智能出品。. Contribute to generalized-intelligence/gi-Chinese-Style-Guide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n GitHub.
当然,任何形式的「写作指南」都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这里推荐一个从现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出发讨论什么才是好的「写作指南」的讲座。
P.S. 这个讲座既有信息量又趣味十足,是通识领域中我最常推荐给别人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5J6BfToSw
P.S. 这个讲座既有信息量又趣味十足,是通识领域中我最常推荐给别人的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5J6BfToSw
YouTube
Linguistics, Style and Wri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 with Steven Pinker
Does writing well matter in an age of instant communication? Drawing on the latest research in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science, Steven Pinker replaces the recycled dogma of style guides with reason and evidence.
Subscribe for regular science videos: h…
Subscribe for regular science videos: h…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没有在个人频道评价 996 相关运动。而事实上我没有在任何地方发表过关于 996 的言论。以前的我可能经常会不自觉地追随热点(当然现在偶尔也会,哪怕在这个频道你也能发现一些迹象),但现在我想专注于那些自己能够言之有物的话题。
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 Vue.js 作者尤雨溪的言论。我倾向于认为开源项目的维护者和社区应该共同决定是否可以将项目用作某种形式的政治博弈;对于自己比较在意的议题,我也会赞同将自己的项目(如果有的话)用作政治博弈。但与此同时,我也完全理解他所持的立场。
我认为像这样理性地思考并得出自己的观点,比去 GitHub 上给 996 项目点赞要有意义得多。没错,的确还有人问了我为什么不去点赞😃
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 Vue.js 作者尤雨溪的言论。我倾向于认为开源项目的维护者和社区应该共同决定是否可以将项目用作某种形式的政治博弈;对于自己比较在意的议题,我也会赞同将自己的项目(如果有的话)用作政治博弈。但与此同时,我也完全理解他所持的立场。
我认为像这样理性地思考并得出自己的观点,比去 GitHub 上给 996 项目点赞要有意义得多。没错,的确还有人问了我为什么不去点赞😃
Parallel Experiments
很有趣的可视化。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culture/2018/07/graphic-united-states-immigration-origins-rings-tree-culture/
推荐来自今天刚发现的一档 data science newsletter:https://github.com/data-com/weekly/issues/1
GitHub
Data Weekly [第一期] · Issue #1 · data-com/weekly
News All 29 AI announcements from Google Next ‘19: the smartest laundry list:Google Next 2019 会议上展示的 AI 相关的产品,包括文档和多媒体的自动化,新的 AI Platform (Jupyter Notebooks,数据标注等等),Google Cloud Run,还有非常神奇的 BigQuer...
Forwarded from R.O.D.
如果按花费的精力来排序的话,整个金字塔反过来了。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搞懂对方说的意思、明确定义、然后比对自己的观点的不同之处进行反驳、最后还要想办法让对方搞懂。这些都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乃至不可能。
你写得再认真对方或许都看不懂,或者不屑于去看,只会继续人身攻击。
如果你想要高质量的交流,那么只和值得交流的人交流。如果你想要改变别人,那么就去学习诡辩/雄辩/操纵人心/煽动,或者避免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去写文章,去写书。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搞懂对方说的意思、明确定义、然后比对自己的观点的不同之处进行反驳、最后还要想办法让对方搞懂。这些都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乃至不可能。
你写得再认真对方或许都看不懂,或者不屑于去看,只会继续人身攻击。
如果你想要高质量的交流,那么只和值得交流的人交流。如果你想要改变别人,那么就去学习诡辩/雄辩/操纵人心/煽动,或者避免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去写文章,去写书。
我很喜欢 Jonathan Blow 在这场讲座中提到的一句话:Games create a meaning of life in a temporary, low-stakes subdomain。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比如正是因为游戏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虚拟空间,那些想要逃避现实的玩家才会沉迷其中。
最近突然觉得,在 Google 的工作何尝不是为自己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和低风险的逃避现实的去处。只要工作不过分划水并且不违反 code of conduct 就不可能被轻易开除;享受着在这样一个医疗成本极高的国家看病也不用自己掏一分钱的医疗保险;做技术实现时可以依赖内部完善的 infra 建设和大批现成的轮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0kup_anLeU
最近突然觉得,在 Google 的工作何尝不是为自己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和低风险的逃避现实的去处。只要工作不过分划水并且不违反 code of conduct 就不可能被轻易开除;享受着在这样一个医疗成本极高的国家看病也不用自己掏一分钱的医疗保险;做技术实现时可以依赖内部完善的 infra 建设和大批现成的轮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0kup_anLeU
YouTube
Jonathan Blow: Design Reboot
November 27th 2007
http://braid-game.com/news/?p=129
topics:
What Can Games Provide?
Architecting vs. Exploring
Listening Skills
links to things mentioned:
http://www.nytimes.com/2007/09/28/opinion/28radosh.html
http://www.amazon.com/Theory-Fun-Game-D…
http://braid-game.com/news/?p=129
topics:
What Can Games Provide?
Architecting vs. Exploring
Listening Skills
links to things mentioned:
http://www.nytimes.com/2007/09/28/opinion/28radosh.html
http://www.amazon.com/Theory-Fun-Game-D…
这种现实逃避可能使人在回到真实世界后感到无所侍从,从而催生类似于 xg2xg 这样的项目;更可怕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主观感受上的因果性。当我跟 manager 起了冲突,我可以敲几下键盘发几封邮件,几周以后就转到一个新的组,就仿佛在游戏里买卖装备和更换工会一样简单。
也难怪很多人一登录游戏就不想再下线了。
xg2xg: A handy lookup table of similar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to help ex-googlers survive the real world :)
https://github.com/jhuangtw-dev/xg2xg
也难怪很多人一登录游戏就不想再下线了。
xg2xg: A handy lookup table of similar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to help ex-googlers survive the real world :)
https://github.com/jhuangtw-dev/xg2xg
GitHub
GitHub - jhuangtw/xg2xg: by ex-googlers, for ex-googlers - a lookup table of similar tech & services
by ex-googlers, for ex-googlers - a lookup table of similar tech & services - jhuangtw/xg2xg
终于抽出时间看完了这场辩论。或者不如说是一场对话。个人感觉精彩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后半段,Zizek 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不过思路实在是跳跃。
YouTube 的一条评论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不乏讽刺:Maybe the times aren't so bad after all when two intellectuals can fill a hall and elicit the kind of enthusiasm normally reserved for boxing matches.
Zizek 开场就说希望观众克制欢呼和鼓掌,也不要把这次辩论看作是一场简单的胜负较量;JP 最后也说希望大家相信与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话的力量。然而诸如「齐泽克吊打龙虾」的肤浅评价依然层出不穷,可能很多人的确还是抱着看拳击比赛的心态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8BFFq_8XvM
YouTube 的一条评论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不乏讽刺:Maybe the times aren't so bad after all when two intellectuals can fill a hall and elicit the kind of enthusiasm normally reserved for boxing matches.
Zizek 开场就说希望观众克制欢呼和鼓掌,也不要把这次辩论看作是一场简单的胜负较量;JP 最后也说希望大家相信与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话的力量。然而诸如「齐泽克吊打龙虾」的肤浅评价依然层出不穷,可能很多人的确还是抱着看拳击比赛的心态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8BFFq_8XvM
Forwarded from Yiming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