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llel Experiments
1.61K subscribers
57 photos
1 video
2 files
732 links
Stay informed. Stay authentic.

Welcome to the public part of my brain. Here I share curations and thoughts.

Created with ❤️ by @linghao.
Download Telegram
今天早些时候看到我爸转发了那篇警魂的文章,还评论了「特警怎么还不出动」。

我觉得很无奈,但也清楚地认识到这背后的原因。
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时代的主题不出意外就是「割裂」了。
对于这条新闻没什么其他想说的,只是 Vlogger vs 宇航员的对比令人联想到《永恒的终结》中永恒时空 vs 星际探索的对比,觉得很有趣。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19/07/american-kids-would-much-rather-be-youtubers-than-astronauts/
Forwarded from Parallel Experiments
「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克拉克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 刘慈欣获克拉克奖致辞
https://mp.weixin.qq.com/s/2y3Ah6cZJAOMPaDlfpHAxQ

跟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不谋而同的价值取向:「任何一种有永恒时空存在的系统,都会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人类总会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sci_fi
最近读了 A Philosophy of Software Design,看到它提出 strategic programming 和 tactical programming 的区别,联想到了自己最近两个月大战 legacy codebase 的感受。

开发新 feature 时接触的代码几乎都可以重构,其中几个 module 甚至到了不重构就无法继续维护的地步;而打开 commit history 一看,满满的都是 tactical programming 的痕迹:不去解决源自 design 或是需求变化的问题,而试图写出五花八门的 workaround,「能用就行了」。

从个人经验来看,很少有 deadline 是真的一刻不能延误的。我们还是应该尽量 strategic 一点,不仅对之后的开发者更友好,许多时候其实也能提高自己的开发效率。
Vadim Tsesko 对《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作者 Martin Kleppmann 的一次采访。
https://martin.kleppmann.com/2019/06/27/hydra-interview.html
"When startups die, an industry is born."
从 Sherwood Partners 这家专做破产清算的公司的视点出发,讲述了硅谷是如何看待「失败」的。
https://logicmag.io/failure/the-undertakers-of-silicon-valley/
记录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最喜欢这个:

"This deck of punch cards worked all over the world except in Australia, and what was happening was customs inspectors, when they inspected things like light bulbs, would pull one out at random to check. They did the same thing with the punch cards, and put them back in out of order."

https://reading.supply/post/432f6903-c7cd-4cb0-a894-c09155a8ca8b
《盲视》的硬核粉丝用爱发电的协作项目(美术设定和 3D 动画):http://blindsight.space/
我经常会在某个夜晚先是因为种种原因查阅了几个 Wiki 页面,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地不断点开新的链接,直到看完所有的条目才发现一两个小时已经过去,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这种行为的乐趣不单单出自汲取信息(知识)本身的快感,而更多地在于它给人一种「网上冲浪」的体验。信息并不以孤岛的形式存在,而是可以通过超链接互相抵达。于我,「冲浪」这个已经不再流行的说法却是最贴近理想中的互联网体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