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朋友去年写的一篇博客,里面提到「we should think of code as liabilities instead of assets」,顿觉这是一种很有启发意义的思考方式。
抛开理性愉悦不谈,代码终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当我们把代码当成 liabilities,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对于代码本身的病态执着。
最近在读 Peter Watts 的 Blindsight,里面一些观点也有着类似的思考模式,比如作为进化副产品的意识之于生物并不是一种 asset 而只是 liability,真是讽刺地准确。
https://dsdshcym.github.io/clipping/2018/12/24/no_code_is_better_than_no-code/
抛开理性愉悦不谈,代码终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当我们把代码当成 liabilities,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对于代码本身的病态执着。
最近在读 Peter Watts 的 Blindsight,里面一些观点也有着类似的思考模式,比如作为进化副产品的意识之于生物并不是一种 asset 而只是 liability,真是讽刺地准确。
https://dsdshcym.github.io/clipping/2018/12/24/no_code_is_better_than_no-code/
dsdshcym.github.io
No Code is Better Than No-Code - dsdshome
Forwarded from 一分世界
有人批评华莱士对国家领导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已经够令人沮丧了,看到科技媒体对创业者保持不应有的尊重就加倍令人沮丧。
Parallel Experiments
我很喜欢 SSSS.GRIDMAN,但原因可能跟中文二次元圈子的主流观点相去甚远。这个事实让我想到一位朋友对 Darling in the FRANXX 的评价: 「观众比动画本身有意思。归根结底,亚文化提供的是一种虚妄的主体性,无论偶像也好动画也好,都孕育着大部分沉浸和少部分清醒。也许很多人能认识到亚文化生产已经进入资本增殖的循环体里面去了,成了新的蓝海,但依然只能良心不安地继续享用消费主义的投喂,并缓解主流社会给你的创口。」 近年来的所谓「话题作」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观众比动画本身有意思」的现象,对…
监督雨宫哲谈 SSSS.GRIDMAN:
http://www.anitama.cn/article/1f5c039a7f61105b
http://www.anitama.cn/article/1f5c039a7f61105b
www.anitama.cn
Anitama-讲道理的动漫媒体
Anitama是面向动漫爱好者的专业媒体,提供高质量的、最新的动漫资讯,内容丰富,推送及时。
一分世界
重轻的观察很对,电影看得少并不是什么值得批评的事。 真正的问题一种本质性的单一价值观。也就是周星驰《破坏之王》里的「学友学友永远支持你!」vs.「我爱黎明!我爱黎明!」
「沦为身份政治的皮球」这个表达学到了,我只能写出「屁股决定脑袋」。
Forwarded from 小破不入渠🌏
作为中等收入的无产者(中产阶级),中国的城市年轻人有三重焦虑。
第一重是对时间的焦虑。你的人生进度本质上是在跟时间赛跑,20 岁还没经济独立,30 岁还没准备好成家立业的物质基础,你的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社会地位和人生进度却没有改变。
第二重是对身份认知的焦虑。你的存在依附于公司、社会这样的大型体制、机构,你的存在被稀释了,你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所以草威才会写篇文章告诉社畜们,虽然你们是无产者,但你们是「三里屯的 Jessica」,最时尚最高端的北京互联网人。
第三重是对「不确定性」的焦虑。这是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本质,你依附于社会,没有独立性。所以城市生活最令人沮丧的事就包括「恶劣天气打不到车」、「被当作低端人口赶走」,你跟社会之间的「协议」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不成立,这种不确定性是当代生活的大灾难。
最可怕的是,人们消解这三层焦虑的方式是对自我进行更深刻的「无产化」和「原子化」。房价贵我不买就赢了,生活成本高我不婚、丁克就赢了,但越是原子化的社会,就越是令无产者摆脱不了焦虑。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高度规范的日本社会其实从根本上不如建立在枪、车、房之上的美国社会。自己切实地把握了领土、工具和暴力,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第一重是对时间的焦虑。你的人生进度本质上是在跟时间赛跑,20 岁还没经济独立,30 岁还没准备好成家立业的物质基础,你的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社会地位和人生进度却没有改变。
第二重是对身份认知的焦虑。你的存在依附于公司、社会这样的大型体制、机构,你的存在被稀释了,你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所以草威才会写篇文章告诉社畜们,虽然你们是无产者,但你们是「三里屯的 Jessica」,最时尚最高端的北京互联网人。
第三重是对「不确定性」的焦虑。这是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本质,你依附于社会,没有独立性。所以城市生活最令人沮丧的事就包括「恶劣天气打不到车」、「被当作低端人口赶走」,你跟社会之间的「协议」可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不成立,这种不确定性是当代生活的大灾难。
最可怕的是,人们消解这三层焦虑的方式是对自我进行更深刻的「无产化」和「原子化」。房价贵我不买就赢了,生活成本高我不婚、丁克就赢了,但越是原子化的社会,就越是令无产者摆脱不了焦虑。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高度规范的日本社会其实从根本上不如建立在枪、车、房之上的美国社会。自己切实地把握了领土、工具和暴力,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Forwarded from 小破不入渠🌏
为什么我要写这么长的关于郭敬明的东西呢?
因为我自己心里有两个很可怕的「自我」,一个是自卑的、时刻警惕着,随时准备反击外界攻击的,过度敏感的自我;一个是自恋自负的,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这跟郭敬明作品传达的东西有着极强的联系,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的存在。
这两种自我从 10 年前开始软化,渐渐变成更健康的「自信力」和「自省力」,因为从 10 年前我进高中开始,认识(以及重新认识)了那些至今对我最重要的朋友们。是他们的陪伴和包容,一起构筑乐趣和思考的经历,让我变得不再妄自菲薄,也渐渐和那个拧巴的自己和解。
所以我才会这么强调自己对文化的兴趣,前面要加上「流行」这个修饰词,也这么强调「世俗」的积极意义。人和人之间不是孤岛,这是我强调很多次的事,尽管「连接」很难,可能要耗费 10 年这种尺度的时间,但它真的很值得去做。
因为我自己心里有两个很可怕的「自我」,一个是自卑的、时刻警惕着,随时准备反击外界攻击的,过度敏感的自我;一个是自恋自负的,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这跟郭敬明作品传达的东西有着极强的联系,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的存在。
这两种自我从 10 年前开始软化,渐渐变成更健康的「自信力」和「自省力」,因为从 10 年前我进高中开始,认识(以及重新认识)了那些至今对我最重要的朋友们。是他们的陪伴和包容,一起构筑乐趣和思考的经历,让我变得不再妄自菲薄,也渐渐和那个拧巴的自己和解。
所以我才会这么强调自己对文化的兴趣,前面要加上「流行」这个修饰词,也这么强调「世俗」的积极意义。人和人之间不是孤岛,这是我强调很多次的事,尽管「连接」很难,可能要耗费 10 年这种尺度的时间,但它真的很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