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碎碎念
🔗 聊聊近期 Telegram 更新:Replies 2.0、引用样式调整和自定义个人颜色
🔗: 更新日志
从音乐节蹦完回家之后,感觉自己要处理 1W 条未读信息。这时我发现 Telegram 偷偷更新了,变化还不小。使用几天之后,有一些不吐不快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 更新内容
- 回复引用 UI 格式变化,更加突出,点击即可跳转
- 回复引用更加精细化,可以精确到某段文字
- 多链接情况下,链接预览可自定义
- 回复、转发、链接同框,带来新操作 UI
- Telegram Premium 用户可自定义自己在对话中的名称颜色、回复引用样式等
👀 看起来是一次不错的更新,但实际情况是“旧的 BUG 没解决,又引入了新的 BUG”,新功能此时就显得屎上雕花了
❓主要槽点
① 回复引用过于显眼,不如之前的简洁。尤其是大家可以自定义颜色后,整个群聊变得花花绿绿,这一点可能会随着时间而适应。此外,链接预览可直接点击跳转,交互的改变让人一时难以适应
② 更新依然没有解决在某些群聊发送消息后,消息自动靠左(官方误以为不是你的消息)、且无法 Edit 或删除的问题。我认为去做一些 UI、UX 的大改前,一定要把最基本的问题解决好
③ macOS 客户端更新后,和 iOS 端一样出现了对 CJK 非常不友好的文本排版问题:包括加粗、链接溢出到其他文字和标点等。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在“:”前后加上了一些空格,这非常影响美观性
😠 Telegram 的很多用心是好的,但奈何历史包袱太重、BUG 太多。吐槽无法解决问题,上述问题我会向 Telegram 反馈,希望能早日改进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更新日志
从音乐节蹦完回家之后,感觉自己要处理 1W 条未读信息。这时我发现 Telegram 偷偷更新了,变化还不小。使用几天之后,有一些不吐不快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 更新内容
- 回复引用 UI 格式变化,更加突出,点击即可跳转
- 回复引用更加精细化,可以精确到某段文字
- 多链接情况下,链接预览可自定义
- 回复、转发、链接同框,带来新操作 UI
- Telegram Premium 用户可自定义自己在对话中的名称颜色、回复引用样式等
👀 看起来是一次不错的更新,但实际情况是“旧的 BUG 没解决,又引入了新的 BUG”,新功能此时就显得屎上雕花了
❓主要槽点
① 回复引用过于显眼,不如之前的简洁。尤其是大家可以自定义颜色后,整个群聊变得花花绿绿,这一点可能会随着时间而适应。此外,链接预览可直接点击跳转,交互的改变让人一时难以适应
② 更新依然没有解决在某些群聊发送消息后,消息自动靠左(官方误以为不是你的消息)、且无法 Edit 或删除的问题。我认为去做一些 UI、UX 的大改前,一定要把最基本的问题解决好
③ macOS 客户端更新后,和 iOS 端一样出现了对 CJK 非常不友好的文本排版问题:包括加粗、链接溢出到其他文字和标点等。所以大家看到,我们在“:”前后加上了一些空格,这非常影响美观性
😠 Telegram 的很多用心是好的,但奈何历史包袱太重、BUG 太多。吐槽无法解决问题,上述问题我会向 Telegram 反馈,希望能早日改进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39😢8❤2💅2
#Life #Photos #碎碎念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推荐了自己的一些摄影作品
📷 Latest or Last
🔗:WeChat
👀 当我还在追求拍照的清晰度、色彩,以及如何用一个还不错的构图正确地还原眼前所见时,有些人更进一步,以一种刁钻的视角,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寻找意义和精神寄托。我称之为「意识流」摄影
这两种方式都没有错,只是后者更着重于强调有趣的人与事物,而不必将曝光、色彩、清晰度做到极致。第一次见应该是在常去酒吧的老板的朋友圈,他的作品没有太好的构图,但一定有有趣的事物或灵魂
或许厌倦了摄影带来的新鲜感,厌倦了一切都那么标准化后,我也会剑走偏锋,以一个十分「自我」的角度来创作摄影作品。但至少现在,看着别人的这些作品,我已经开始尝试去和 TA 感同身受
👨🏻💻 作者的话
前段时间把相机卖了,因为觉得拍来拍去都差不多,现在看到的感兴趣的画面自己已经拍过类似的,再多拍也只是一种量上的积累。
这次更新的很多照片我都已经在朋友圈发过,稍作了整理——分类、转场、命名,有一些跳跃,转换生硬但也许你觉得还好,最终还是回归平静。
拍摄大多是因为想要探索闪光灯带来的新奇的视觉效果。也正因为是闪光灯,所以不敢拍摄人物,和之前的照片相比,应该是更无趣了些。
我觉得观看和拍摄这两个行为是不矛盾但也不能算是很有关联的。去欣赏别人的作品,不管是照片还是视频、音乐等,都是维持、支撑着我们,帮助我们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观念的美好的事物。
有时候看到拍得特别好的,会惊叹于他/她观察世界的视角,也会冒出模仿的想法,但到头来拍照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如果只是为了获得某种新颖的体验,自然可以,但这样无法长久。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推荐了自己的一些摄影作品
📷 Latest or Last
👀 当我还在追求拍照的清晰度、色彩,以及如何用一个还不错的构图正确地还原眼前所见时,有些人更进一步,以一种刁钻的视角,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寻找意义和精神寄托。我称之为「意识流」摄影
这两种方式都没有错,只是后者更着重于强调有趣的人与事物,而不必将曝光、色彩、清晰度做到极致。第一次见应该是在常去酒吧的老板的朋友圈,他的作品没有太好的构图,但一定有有趣的事物或灵魂
或许厌倦了摄影带来的新鲜感,厌倦了一切都那么标准化后,我也会剑走偏锋,以一个十分「自我」的角度来创作摄影作品。但至少现在,看着别人的这些作品,我已经开始尝试去和 TA 感同身受
👨🏻💻 作者的话
前段时间把相机卖了,因为觉得拍来拍去都差不多,现在看到的感兴趣的画面自己已经拍过类似的,再多拍也只是一种量上的积累。
这次更新的很多照片我都已经在朋友圈发过,稍作了整理——分类、转场、命名,有一些跳跃,转换生硬但也许你觉得还好,最终还是回归平静。
拍摄大多是因为想要探索闪光灯带来的新奇的视觉效果。也正因为是闪光灯,所以不敢拍摄人物,和之前的照片相比,应该是更无趣了些。
我觉得观看和拍摄这两个行为是不矛盾但也不能算是很有关联的。去欣赏别人的作品,不管是照片还是视频、音乐等,都是维持、支撑着我们,帮助我们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观念的美好的事物。
有时候看到拍得特别好的,会惊叹于他/她观察世界的视角,也会冒出模仿的想法,但到头来拍照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如果只是为了获得某种新颖的体验,自然可以,但这样无法长久。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