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說
3.16K subscribers
49 photos
2 videos
290 links
郝海龍的個人 Channel,你可以理解成另一種形式的博客或者微博客,歡迎喜歡我的人訂閱關注。也歡迎大家:
- 給我寫信 hi@haohailong.net
- 歡迎關注 twitter.com/haohailong
- 更多信息 bio.link/haohailong
Download Telegram
《老友记》(Friends)和《宋飞正传》(Seinfeld)你更喜欢哪一个?(请都看过的回答)
Anonymous Poll
73%
老友记 Friends
27%
宋飞正传Seinfeld
最近,我一直在想,就在几年前那些被动作恶的人至少心怀愧疚,那些指责受害者的人最多也就是指责,很少网爆受害者,甚至要求受害者道歉。现在似乎作恶的人自觉心中有正义,「互害社会」一词已经完全无法描述现在的情况。刚好就碰到了 Horse 老师这段文字,感觉算一种合理的解释:https://twitter.com/horsezhanbin/status/1507649539930427393
发现一个简洁的免费大纲软件 Zavala,可在 macOS / iOS 使用,而且是原生应用,如果平时有轻量级的大纲或列表体文章写作需求,不妨一试。
https://zavala.vincode.io
Forwarded from The Sociologist
MIT Technology Review 本月推出系列报道《秘密警察:执法新时代》。从弗洛伊德被谋杀事件引发抗议开始,美国的州及联邦层级的执法部门利用先进技术搭建 监控系统,收集示威者和 记者 的个人数据,远超其宣称适用范围,且这一系统从一开始就以 持久 为目标而搭建。言论自由权所保障的匿名抗议,在这技术警治之下难以生存。
每隔两年,回看两年前的微博,都会觉得当时为什么那么有意思,下坡路真是太明显了。
感谢不周推荐。
Forwarded from 不周的生活观察
“知识”付费

上周六,我开了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主题会。因为提前我没有做大纲,所以大家有一搭没一搭,聊得很散。我就不音频转文字,记录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点。

1、

大家都很讨厌直接为知识付费,讨厌知识被垄断。我继续追问,内容生产者赚不到钱,那该如何维系生活。

有朋友提到,很多开专栏的付费作家,其实是分享生活的经验,积累知识的总结,这些值得的。而只是做知识的翻译和搬运,就不值得付费。

2、

说到知识垄断,自然就会提到 sic-hub 和知网。sic-hub 或者维基百科这种形式很难被复制,而知网的付费墙,不仅国内高校付不起,国外名校也同样付不起高额的版权费用。

有什么方案可以在盗版和正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是可以被复制。

有朋友提出把版权时间定为人去世后,现在的版权时间太长。也有朋友觉得可以把版权时间缩短现在的一半。我的想法是以“阅读时长”和“引用次数”付费。

3、

大家会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之类媒体报刊付费吗?大多数人不愿意。

真相的传播当然不应该被付费墙拦住。可很多深度的观点,一线报道需要记者调查。这两点之间该如何找到平衡点?有朋友提出的方案是把真相部分免费,观点部分付费。

我继续追问,我当初买纽约时报, 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历史存档。付费可以看一百多年前的新闻,愿不愿意为历史存档付费?大家是愿意此买单。

4、

知识付费的话题,当然要讲到“看理想”和“得到”。

大多数人讨厌“得到”的知识胶囊感,喜欢“看理想”的付费专栏。当然这肯定不能算准确的数据,只能说 Telegram 的中国用户,更喜欢“看理想”的风格。

从数据上看,“得到”几倍于“看理想”的体量。可“得到”的上市之路依然很难,因为他所标榜的,学习这个你能怎样,学那个你就可以怎样,这是有一个前提——市场一切向好,经济稳定发展。这两年不是疫情就是战争,别说一切向好,现在不被裁员,有个支撑生活的工作就不错。反而“看理想”,数据稳步向前。

5、

海龙老师的“林中来信”,李如一老师的“一天世界”,还是 bob 的“灵感买家俱乐部”等等,愿不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作者付费。大多数人是愿意。

我自己也买了很多个人付费项目。这些专栏看了会怎么样,不看又能怎么样。其实不太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作者,还在认真写文字,就很想支持。

今天海龙老师发的会员通讯,是讲他读完慕容雪村《禁城:武汉传来的声音》。中国人写得关于中国城市的纪实,先出版的竟然是英文。海龙老师讲自己离开中国很久,也不是读母语,但书中的每一个字母都像一把切肤的钝刀。

给自己所喜欢的作者付费,和他产生更多链接,比所谓信息,干货重要很多很多。
Forwarded from 海螺壳|Spiraling Up (Shawn Gong)
记录就是反抗,埋下种子,长出来。

“ 在其名著《笑忘书》中,米兰·昆德拉曾借小说人物之名说过:「人类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在小说的场景中,「权力」意指当时统治捷克的极权政府。按我的理解,所谓「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其实是说,只有记得,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每个人和人类整体都会遗忘,如果没有各种形式的记录,别说吸取教训,连教训本身都可能会消失。 ”
-- 摘自《林中来信40|武汉传来的声音在上海回响》:https://laixin.one/lx40-the-covid-ground-zero-and-a-wannabe-zero-covid-ground/
----
上周末 Hayami 的那篇博客引爆传播后,在即刻上看到一个网友评论(大意):然后呢?记录之后我们又能怎么样呢?之后很多人不是还是会忘记吗?
我回复他:记录就是一种反抗,每一次记录,不但是反抗,还能激发一些人的改变,这种改变很可能就是一颗种子,你不知道它哪天会长出来。就像经历过武汉之后,多少人谈到离开,多少人成行了?第一次,埋下种子,第二次,也许会长出来,而这真正长出来的那一步,至关重要。
诗|第一次在英文期刊发表诗歌

最近在 ISP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ilosophical Enquiry) 的会刊 Telicom 最新一期(Vol.34, No.2, 2022-Q2)上发表了三首英文诗。虽说是协会内刊,想发表并不难,但也算我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英文文学作品了,是为记。

点此阅读诗歌全文
你觉得「支那人」和「羊」哪个称呼更具侮辱性?
Anonymous Poll
38%
支那人
62%
「百灵鸟」与「夜猫子」

很早就知道人分为百灵鸟型和夜猫子型,前者喜欢早睡早起(至少早起),后者喜欢晚睡晚起,且据说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根据过往生活体验,感觉自己多半是夜猫子,熬夜晚起感觉很舒适,早睡早起就有些难。

不过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早睡早起、一日之计在于晨,加上自己喜欢在晨间跑步,于是也曾训练过自己早睡早起。训练不可谓不成功,经常能够做到六点左右起床跑步,并且持续数月。但也有两个问题:

1. 起床时还是觉得痛苦,尤其是寒冷的冬季。
2. 稍不注意,很容易滑回晚睡晚起的习惯。

于是,这几年索性顺其自然,不再纠结睡觉起床时间。但一直有一个疑问,那些百灵鸟型的人,早上起床一点都不困难吗?在寒冷的冬季,离开温暖的被窝真的比继续睡下去还让他们舒适吗?

设若这个世界倡导晚睡晚起,觉得晚睡晚起才是好习惯,那么百灵鸟型的人如果想要追随潮流,是否需要额外努力,晚起对他们来说是否更加痛苦,是不是稍不注意就会滑回原来早睡早起的「恶习」?

我在 Twitter 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些答复,似乎真的有人晚起会比早起更痛苦。如果这真是先天决定的,那么鄙视晚睡晚起的人实在没什么道理可言。

我们会说晚起的懒,但从来没有人说过早睡的人懒,这太奇怪了。

欢迎成为林中来信会员

#随想
如何去除 Kindle DRM? 一个付费方案,供中文 Kindle 难民参考,亲测有效,不过需要严格按照步骤来操作。无法处理 KFX 文件,但似乎中文 Kindle 图书都有办法处理成非 KFX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