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神取念
265 subscribers
49 photos
3 videos
2 files
412 links
There's something you've been missing:
Download Telegram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里的反派是为数不多真正有威胁性的反派,有自己的动因、有站得住脚的策略、有胜过主角的优势。
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是觉得不大行,如果生物学课没忘光的话,人类细胞在分子层面并不是完整的个体,而是一个流动的软磷脂球,所以如果用直径一个分子的细丝划过,应该是像用刀划过沙雕一样不造成严重损伤。
在读 xkcd 的 《What If?》的时候,我感觉作者的口吻和《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里的主角非常像。
(也许这就是高智识智人的魅力所在?)
之前一分世界(?)推荐的 Instagram 账号「北京银矿」( https://www.instagram.com/beijing_silvermine/ )的素材原来来自于一个外国人的收集。网易看客insight写了幕后故事报道:
https://www.douban.com/note/683477942/
复习《我们的一家》,注意到一个词:「转大人」。
我看的国语配音版,这三个字在台词中是用台语读的。这个词有意思的地方是,与普通话中的同义词「青春期」相比,前者似乎暗示了这种转变是短暂的、突发的,仿佛「一夜长大」。
在电影《天才宝贝 Baby Geniuses》里,导演设定了「小婴儿生下来都是天才,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突然忘掉一切,变成一片空白的大人」,对照之下颇有意思。
在《数码暴龙》中,跟随孩子们冒险的伙伴数码兽都是停留在成长期,遇到危险时才会进化为成熟期及以上进行战斗。而从一开始就与嘉儿分开、留在数码世界的迪路兽则是保持成熟期的形态。在剧中孩子们提到这一点,迪路兽以「因为训练方式不同罢了」轻描淡写地带过。
训练方法不同,就可以停留在某个状态保持不变吗?那么,要怎么训练才能让自己不要「转大人」呢?
《舞Hime》的13位Hime(姬)里最可怜的是诗织。她和舞衣的战斗是最短、也是最惨痛的。双方大切之人都是哥哥,她若战,无论输赢,子兽一败,死的都是哥哥;她若不战,要眼睁睁看着哥哥被夺走,幼驯染没什么屌用。
当然哥哥最后还是死了。死亡是少女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作为祭品的大切之人必然是要献上的。

然而《舞Hime》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无论是夏树还是舞衣,在失去「大切之人」之后并没有失去「因着对大切之人的思念而诞生的力量」。少女们终于习得,力量并非来自大切之人身上,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来自少女们的爱恋和思念。

力量并非来自大切之人身上,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来自少女们的爱恋和思念。

力量并非来自大切之人身上,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来自少女们的爱恋和思念。

请务必记得这一点。
复习完 The Newsroom 第一季。在后半段,Neal 为了完成报道必须潜入一个troll论坛,而加入方法是证明自己曾发起过一场不得了的troll战。在反复尝试后,他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比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让自己扮演成一个无比愚昧的角色说傻透顶的话更容易激起别人的愤怒。

昨天某个群组里讨论「群聊是否可以off topic」,有人很愤慨地说很不屑别人去维护群组话题范围,「群的基础是闲聊」之类的观点。

对于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无意讨论,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真的不在意群的话题和主题是否相关,为什么不直接去发tweet就好了?

我个人是会希望群的话题是凝聚的、相关的。我会试着通过提醒来维护群的话题集中度,但如果群的管理者不在意、或者群本身没有主题限定,我就不会对此抱有期待。

是的,一个群没人说话,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一群人聚集起来、建立连结,却没有共同语言。但是更可惜的是,所有的群都在聊一样的话(在telegram在国内的用户分布情况下,更多的是些半吊子的泛IT话题)。这个世界不缺信息,资讯过载已经是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的问题。这个世界缺的是「对确定的人群」「在当下情景下」「有关联性」的信息。而没有价值的蠢话是有害的——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对所有群组成员的无效打扰,还因为它会引发更多低质量的信息出现,导致troll战爆发。

一些人无法明白的是,这世界不是每件被你观察到的事都和你有关系。是的,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hero),但是这同时对除你之外的其他人也成立。如果你对于某个主题不熟悉、不了解、不懂行,你真的可以选择闭上嘴,只是听。
作为一个对体育毫不感兴趣的观众,这则优频道(YouTube)视频就像我想象中的体育运动一样,是一项兼具力量与技巧之美感的活动,颇具观赏价值。

自然会想到「庖丁解牛」的故事。与原文对比,这部视频显然没有那么精细,很多细节部分的肉都被大量地浪费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工业化生产的效率要求导致的。

不管怎样,至少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生字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OzwoMKzH4
做饭是复杂的劳动——甚至可能是让人沮丧的。中间要用到的众多工具及它们的配合,是一件破难掌握的工作。

最令人不快的是,将一堆食材处理、浓缩成不足原本一半体积的成品后,你往往会面对一片狼藉的厨房心生倦意:这到底是图啥呢。这种倦意甚至会影响你的胃口,让你更加觉得自己过去的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着实不值。

https://www.nytimes.com/2018/09/11/smarter-living/the-edit-how-to-cook-dorm-first-apartment.html
摄神取念
做饭是复杂的劳动——甚至可能是让人沮丧的。中间要用到的众多工具及它们的配合,是一件破难掌握的工作。 最令人不快的是,将一堆食材处理、浓缩成不足原本一半体积的成品后,你往往会面对一片狼藉的厨房心生倦意:这到底是图啥呢。这种倦意甚至会影响你的胃口,让你更加觉得自己过去的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着实不值。 https://www.nytimes.com/2018/09/11/smarter-living/the-edit-how-to-cook-dorm-first-apartment.html
之前在 YouTube 看到这则视频颇为震撼,日式厨房的整洁和调理是靠反复和随时的随手清洁实现的。别的不说,以这个频率用水和清洗,指肚应该会很快脱水瘪下去吧。

(另外这个视频至少是拍了两遍,因为有正反两个机位呢。考虑到失败的情况,这个耗时会更可怕吧....

(作为广告来说不太是好的作品呢。

(倒是得以管窥「别处的生活」。)

https://youtu.be/Je0K6rY1IK4
作为一个英文无法支撑长篇阅读的读者,我是相当依赖Google翻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也能直观地感受到Google翻译的飞速进步……在英语译为简体中文的过程中,Google翻译越来越聪明,甚至开始注意某些词语的两义性:比如一篇科技文章中,某句话罗列了「Amazon、Apple、Google、Microsoft」等企业,Google翻译会使用「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谷歌(Google)、微软(Microsoft)」这样「中文译文+英文原文括号补注」的形式;刚刚又发现,对于某个作品的名称,在单独做标题的时候Google会把它翻译为中文,而在句子中出现时又可以保留其英文原文放在中文句子中。

我不太清楚从事翻译相关行业的人怎么看待由机器学习驱动的机器翻译,但是以我个人的视角来看,一个个体了解「完整的外部世界」的阻碍又少了一些。
一个实时渲染的3D模型,会随着你倾斜手机而旋转。
另外请注意这个页面的域名。
http://experience.apple/iphone/
(如果跳转到了官网首页,请关掉页面重新点开链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