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6.7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t.m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乌鸦观察
#红十字会 #慈善 #寿光 划重点,寿光人民捐菜,武汉人民买菜,红十字会收钱
4466382505065827.jpg
5.1 MB
#武汉 #红十字会 #慈善 #寿光 #后续 #舆情 #实务 #摘要 #马伯庸

首先声明下立场,我宁可自己找渠道做直接对口的捐赠,也不打算给红会打钱,也不号召个人这么做。但单就这件事,红会确实躺枪了。事实上,除了编写这条新闻的记者,每一个环节都算躺枪。

寿光菜农捐菜运到指定仓库,寿光政府和中商集团对接,红十字会接洽沟通,为了避免挤兑,采取了低价出售而非免费发放,然后中商把这350吨的收益捐了红会。

从情感上来说,寿光菜农的爱心捐献,最终折算成了武汉市民对红会的个人捐款,似乎不妥。但从实务角度来说,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率的执行办法。如果---我是说如果---红会真的把这笔捐款用在武汉疫情上,那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每一个环节都很满意。

当然,这只是个理论预期,红会怎么花这钱,我也不知道。但是,单就这事来说,红会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真正的主角是寿光菜农、政府和中商集团。还不至于到红会倒卖爱心菜这么一个惊悚的事实。(不是说他们干不出来)

最起码加一句“中商表示,销售所得将捐给专业慈善团体,回馈给武汉疫情。” 怎么也比现在这样好。(马伯庸
#曾巩 #赵抃 #马伯庸 #地方政府 “规划得当,执行得力,策略有方,领导有担当,且充满人性关怀。”

马伯庸评《越州赵公救灾记》
不得不重温一下曾巩的名篇《越州赵公救灾记》。仔细揣摩,越觉精妙。

这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中最实在的文章之一,甚至是中国古代最实在的文章之一。

熙宁八年夏天,越州(今绍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如果处置不当,便会酿成人祸,引发动乱。当时执掌越州的是资政殿大学士赵抃。他指挥若定,很快平弭了这场灾难。曾巩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纪念赵抃的这一次救灾。

按照绝大部分文人的思路,应该是先说一段赵抃的履历,再一段描写灾厄的排比句,诸如死伤枕籍、哀号于道之类,怎么悲惨怎么渲染;再接着讲赵抃如何衣不解带、宵衣旰食,最后民众齐齐赞颂英明。完成。

但曾巩没有这么写。

他也当过地方官,知道这些花团锦簇的套路文章,发出来很好看,但虚饰太多,实际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是赵抃救灾的具体措施。

《越州赵公救灾记》一开篇,用两句话点明了越州大旱的时间、地点以及政府负责人——即赵抃,不带任何渲染。紧接着,直接进入干货部分。

赵抃经验十分丰富,而且主观能动性强。早在旱灾爆发初期还未形成饥馑时,他便敏锐地意识到,必须早做打算。他一口气提出了七个问题:

属县灾所被者几乡?(越州下属县城,遭遇旱灾有几个?具体到有几个乡?)
民能自食者有几?(有多少户百姓有储粮能养活自己?)
当廪于官者几人?(需要官府救济的有多少户?)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需要雇佣民工修建的公共设施有几处?)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官库里能动用的钱、粮有多少?)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能从有钱人手里征募的粮食,有多少?)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寺庙、道观和学校库房的余粮有多少?)

这七个问题,问得十分精准犀利。精确的统计数字,是任何大规模行动的前提。多少人要吃粮,分布在哪里,需要多少粮食供应,从哪里供应,怎样以工代赈,赵抃的思路呼之欲出。所以他要求政府部门立刻“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先把这些数字掌握在手里。

曾巩以这七个问题开篇,直接奠定了本文的基调——少废话,多写事。

果然,在接下来的一段里,没有任何多余渲染,开始详细描述具体的救灾措施。

根据统计,家无余粮的受灾难民一共二万一千九百多人。于是赵抃从官库、富人和寺庙、道观和学校一共征调募集了四万八千多石,足堪让他们熬到旱灾结束。

但有了物资不代表工作就完成了。官府还必须考虑粮食的分发策略,要避免混乱哄抢,要避免浪费,还要尽量让社会安定。

赵抃在这方面经验十分丰富。他首先规定,每一个成人每天领取一升救济粮,儿童领半升,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粮草发放节奏,让赈济持续更久。

为了避免混乱,赵抃制订了一个很巧妙的领粮规则——男女分开领,一天男,一天女。一下子,就让拥堵减半。但赵抃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在他不会粗暴地把规则发下去执行,而是充分从百姓的感受出发。男女隔日分领固然好,但这样一来,很多家庭要隔日才能拿到足够的粮食。所以赵抃做了一个人性化的补丁:男女隔日分领粮食,但每次可以领够两日。

这可不是简单的朝三暮四。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百姓一次可以领两日,心理感觉可比隔日领一次要踏实多了。而且此举也进一步减少了同一时间段内领粮的人数。

好,规则制订完了,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发放网点。

要知道,现代大部分人都在城里扎堆,可以集中供应。古代县城人数没那么多,大部分人口在分散在附近十里八乡。怎样让这些人领到粮食,物流也是个大麻烦。还有,老百姓一旦没粮食,就会逃离本乡,去临近的州县就食,形成流离失所的难民潮。

赵抃在城镇郊外,一共设置了五十七处发粮点,确保每一个受灾乡村都能就近领取粮食。(看,前期的精准调研有多重要)他提了一个要求:本乡人只有在本乡才能领取,离开本乡的,没得领粮。百姓立刻不乱跑了,情绪稳定地在家呆着。

其实很多地方官遇到这种局面,都会严令百姓不得到处乱跑。但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你不让我乱跑,就得给我个解决方案。又不解决问题还不许我自救,那我可不管你那套。有时候政令越严,跑得越多。赵抃的这个命令之所以能执行,是因为有配套的赈济措施,可见救灾工作,往往一环套着一环。

发放计划制订完毕,那让谁来执行呢?

赵抃的越州救灾计划,需要打量人手。光靠手里的现任官吏,不足以把计划推行下去。他先一步预算好人力,用粮食代替俸禄,把闲在越州没工作的官吏都动员起来。这些人有从政经验,识文断字,是最好的执行者。

这是应对无粮无钱的饥民。

还有一大批人,有钱无粮。对此赵抃双管齐下,一方面调拨了官府五万二千余石粮食,设置了十八个售粮处,低价销售,顺便平抑物价;另外一方面,他要求各家富户不得囤粮,必须开放销售,确保供应充足。这一批人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赵抃还发起了以工代赈的工程,雇佣难民去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有效把闲置人力转换成了公共资源。

最后他还发了一招:官府出面替难民做保,向富户借钱,尽快恢复生产,等庄稼成熟,官府再督促这些人还钱。

有他坐镇指挥,越州的救灾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没有造成大规模动乱。到了第二年春天,旱灾引发了瘟疫。赵抃提前设立了医院,聘请僧人对病人进行救治与照料。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赵抃显得极有担当。救灾如救火,很多紧急情况并不符合日常流程,需要有决断。赵抃一拍胸脯,一力承担,尽快让手下放手去干。比如说,宋代规定遇灾年给穷人的赈济,只发三个月。而越州情况特殊,赵抃拍板,发了五个月才停止。

曾巩这篇文章,几乎没去渲染旱灾瘟疫的惨痛,也没有长篇累牍地抒情。干净利落,全是实打实的干活货。因为他写这篇文章,不只为了赞颂赵抃,最终的目的是“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翻译成白话,就是希望日后地方官员再遇到灾害,能够效仿赵抃的经验,让更多人得救。

换句话说,曾巩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不是宣传文章,而是一本地方政府工作手册。文章朴实无华,连一句可以用做标题的金句都没有。但从这一句句枯燥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得到一个优秀地方官在灾情时的表现:规划得当,执行得力,策略有方,领导有担当,且充满人性关怀。

有此五者,天灾不足畏,人心足慰。如曾巩所言:“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评论:赈灾发放粮食时,赵公创造性使用男人一天女人一天的交替排队,我觉得除了减少排队人数之外,还有个原因是减少贩卖女性,杀害女婴的人伦惨剧。因为只要女人可以通过排队为家族多一份粮食,她活下去的概率会大一些,避免被卖为奴隶。天灾过后,首先被卖,被抛弃牺牲的都是女人。@暮兰舟
#段子 #马伯庸 好到转发和评论都没了
#网文 #作协 #马伯庸

【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网络作家占比增加】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番选举产生的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中,马伯庸等多位知名网络作家入选,而李虎(天蚕土豆)、张威(唐家三少)、蔡骏等入选第九届全委会的委员也获得连任。

《诛仙》作者张戬(萧鼎)、《芈月传》作者蒋胜男、于鹏程(风御九秋)、陈彬(跳舞)、林俊敏(阿菩)、袁野(爱潜水的乌贼)、袁锐(静夜寄思)、崔浩(何常在)等网络作家也入选。(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