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Flux
1.49K subscribers
282 photos
18 videos
35 files
1.03K links
关于文化、艺术与技术的信息流
A place of radical sharing on art, culture and technology

投稿&联系 @flowfeedbackBot

经常技术控,忍不住会时评,日常好奇心,文化观察员,吐槽苦手,综合解闷方案。
会的太杂了,真不好意思。
艺术我爱之深,恨之切

#不是新闻 #Whisper #Haiku
Download Telegram
#whisper
我挺羡慕现在正在读书的朋友们的,至少你们的电子笔记不会像我的手写笔记一样那么容易就不见了。如果我上学时候的笔记没有不见的话……真是想想就开心。
还在说「双标」感觉有点落伍,唯一的且一以贯之的标准难道不是「利己」么?价值观之争是给理想主义者的,现在好像只有利益的现实吧
#whisper #日常负能量
#whisper
说一个可能找骂的事吧:

虽然在日常交往中的作用区别很大,但在在归因这件事上,因为偏见而产生的错误与因为政治正确而产生的错误,其实都一样是confirmation bias,并没有谁比谁更好。而又因为我们太过依赖本来就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数据,使得大量数据都可以随意被解读。「数据不重要,对数据的解读才重要」这句话本身没错,只是如何解读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领域。

因果关系是当代Agnosticism的核心问题。

比如,如果一项数据显示监狱中的黑人数量比白人更多,那么究竟是因为黑人的犯罪率更高,还是因为司法系统对黑人不公,单纯靠上述这个数据是根本不可能推导出有效结论的。

再比如,单纯以「各大电影节入围的女性导演人数很少」作为理由来批评「评审不公」是否真的有效?如果我们可以同意,电影节的评审主要是看作品质量的话,那么我们实际要问的是,女性入围者少是因为作品不行,还是因为她们被不公正地对待了?是不是去做 未公开上映 且 制作规模没有大到人尽皆知 的作品的双盲评审,会比较能实现我们想要的「公正」?而不是只引用一个数字就认为结论「不言自明」?

可问题还有更深一层,上述的「不行」与「不公正」也很可能是因为评审的审美已经定型,就是无法理解女性艺术家的某些独特的价值,或者认为这些价值不够重要,那么即使评审本着一颗「公正」的心,却仍然会作出偏颇的判断。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男性身上也出现在女性身上,那么即使是「双盲」可能结果还是偏颇的。但是反过来只要求「数量」的结果也只会造成评审为了「看似公正」作出虚伪的评判。一个佐证就是关于女性作品的讨论和解读还远远落后,很多点评真的就只是一种「客气」。

说到这里我已经把自己绕晕了,但估计你能感觉到我的纠结与无力。作为一个不仅在感情上认同,还想要在事实层面予以论证的人来说,这道题可能真的无解。这可如何是好?
最近,如果在快手上看到一些感觉挺真实的东西,比如某跨性别女性的日常或者失恋的故事,过两天就一定会发现别的帐号也在发类似的内容,剧情、人设、甚至瑕疵都是一模一样。也不知道是被模仿,还是本来就是批量化生产。
#whisper
#whisper
我们常常以为选民会根据自己喜欢的政策方案来选择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但实际上,很多人都会因为自己支持谁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
#whisper
如果因为马桶盖吵架的话,我觉得下面这个约定是相对平衡的:每次用完马桶都把盖子完全关上,这样不管是谁需要用下一次,都必须提起(一层或两层)盖子一次并合上一次。而且,据说盖上盖子冲马桶还能减少马桶中的细菌在空气中到处飘荡。
恩,拿走不谢。
撕破年龄的标签 应该是去重申不同年龄各自的价值并给予同样尊重,而不是让什么年龄的人都来装嫩 好么?
看得我来气
#whisper
#whisper
最近吕频的事情如果可以引发对「性侵施害者的合理惩罚边界」的讨论,那么也算是有了一些进步。只是最近这么撕来撕去的,反倒像是退了好几步。结合早几个月的尖椒部落事件,其实还是挺担心火种在内部被扑灭的。
五条人在「乐队的夏天」里的表现,让我看到了那些「没关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唱歌的「关系」就是「唱出来让别人听到」而已,其他的(灯光、字幕什么的)确实都「没关系」,但导演组的沮丧、观众的反应确实又被影响到了,这又是「有关系」的。至于我们是不是要看重这些「没关系的关系」,甚至以此为主,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野。

五条人的任性,并不是不好打交道的那种,但确实又很难符合游戏规则。如果你不愿意受到这种任性的影响甚至破坏,那你们就凑不到一起;如果你愿意,那你就也不得不「穿上拖鞋」,做好随时脱下来的准备。

#whisper
Climate Change is big in words, but very small in action.
感觉 气候变化 已经成了营造全球共同体的一种套路话术,马上就要和 民主 一样被真空化了。
#whisper
在过去的72个小时里,telegram增加了2500万新用户。我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与Trump及其支持者有关(此前,这位美国前总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因为自己的不实言论而被禁言,因此转战telegram),但却再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平台网站是否应该进行内容审查?
1. twitter等平台限制Trump发言的行为应被允许。首先是因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限制对象是国会,而不是私立机构。其次是因为这种行为和餐厅有权不接待某些顾客应该是类似的。
2. 应该看到主导性平台在当下舆论环境中的影响力。我们都知道,曾经没有微信公众号就等于没有数字营销,而twitter作为互联网实际的公共论坛,禁止某人进入这一论坛所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显然是巨大的。
3. 美国的「230条款」保护平台方无须为第三方在平台上的言论负责,这是否是一种开脱?从N号房到老司机群,telegram确实因其放任自流的特性受到了一些不法分子的亲睐,但这是否是要求平台进行审核的充分原因?
3.1 用某种可欲的价值来为审查进行辩护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普遍的审查将带来什么结果,也同样需要严肃对待。
3.2 但反过来讲,230条款是否意味着平台方不应或不能对内容进行管制?似乎也不是,当明显且即刻的危险是可被识别的,对这种危险进行阻止显然是合适的。(Trump集中地发布针对某一重大公共议题的不当言论,显然属于「明显且即刻的危险」。即使不是公共机构,也可以见义勇为)
4. 电话与广场的比喻。电话是私密的,即使其内容有可能出现「问题」,也不应对其进行审查,否则1984就将成为现实,而那可能是一个我们更加无法承受的结果。广场是公开的,发言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因「均衡价值」而对某些不当言论(如仇恨言论)进行限制是妥当的。Twitter显然更像是一个广场,但telegram到底是电话还是广场呢?我会觉得telegram兼具了两种特性,确实需要具体地来制定相应的规则。
(好像需要更大篇幅才能具体展开,这里就先说这么多吧。)
#whisper #opinion
大城市里贫穷的表现往往不是家徒四壁,而是小小的房间塞满了东西。
#whisper
今日文化工作的困难之一:大多数人不会因为听了你讲了什么而认同你,只会因为认同你才听你说了什么。
#whisper
#whisper
一个疑问:诈骗作为一个自我暴露风险极高的行为(比如总要泄露联系方式、帐号等),为什么目前的防范重点却是在受骗方呢?与其研究新的涂层材料,让小广告贴不到共享单车上面,是不是见到一个小广告就取缔一个的效果更好呢?

一个推测:是不是贩卖关联了其他人(比如农村老人)身份信息的各类帐号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导致对诈骗方的定位变得非常困难?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不重点打击,或者重新设计目前这种极度依靠信息识别算法的身份核验方法呢?

一个推论:诈骗不对称原理——识别诈骗的成本要比实施诈骗的成本高。(reference
宇宙有无数的可能性,但适合你的也许只有一种。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无数的可能性,既是你找到唯一的保证,也是你寻找唯一路上巨大的障碍。#Whisper
睁开眼就能看见
#Whisper
现在的平台推荐做得如此之好,让你几乎不可能对平台本身做任何归纳总结。你不能说,小红书上的大号多是广东的,也没法确信快手上知识类的内容越来越多。
我们无法俯瞰平台,也就失去了与之较劲的地形。
#Whisper
海外生活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每个人的可选项的长尾都非常长。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口很多,只要一小部份人就足以撑起一款产品,但中国恰恰很少只为一小部份人做产品。

这当然有企业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确实也很少有中国人愿意选择非大众的选项。

「别人怎么都怎样」和「别人怎么没有怎样」这两个问题让生活和工作都变得极端枯燥。

#Whisper
曾经有段时间,只要有网上的资源,我就不再在本地保存拷贝了,觉得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越来越轻装上阵。
如今想想也有点恍然。
#Whisper
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你看不惯这些事情,是因为你不成熟。仿佛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是非不分」。

这里有趣的一点就是,从形式上来看,「是非不分」好像是某种「非二元论」;但实际上,那些让你「成熟」的人往往是你生活中最「二元论」的人。

这是因为,「非二元」是去承认矛盾与对立之间的复杂性,而「是非不分」则是试图掩盖这种复杂性。

因此,是非不分的结果往往是非常一元的:那些人只是在用「是非不分的成熟」,劝你接受「非」。

#Whis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