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31K subscribers
118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68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去年年初 Yuyu Chen 和 David Y. Yang 发表的 The Impact of Media Censorship: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 一文已经清楚的表明,媒体审查已经使公民对未经审查的信息的需求极度下降。

「What Orwell feared were those who would ban books. What Huxley feared was that there would be no reason to ban a book, for there would be no one who would want to read one.」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在使用互联网时,甚至已经不会感觉到自己身处牢笼。鲜少有人会想到,只有特定的账号可以发布国外政治新闻,且经过筛选汇编,对客观事件附以经过审查的、统一口径的主观评论。

区家麟著《二十道阴影下的自由:香港新闻审查日常》,进退与行止的规范系统,规律与日常的文化认知系统、操控与赏罚的管控系统,一道构建起的「结构性审查」。当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的共青团中央账号亲切地被称呼为「团团」,同年轻人打成一片的时候,权力话语再难被察觉。当香港人正在为作为个体的「人」争取应有的权利的时候,我们在关注什么新手机发布了,什么新游戏发布了,我们的娱乐活动的丰富几乎没有国家可比,只是它们不能越界,甚至无须被动审查,自我审查几乎已经成为如呼吸般的非条件反射了。
根据香港警务处的公众活动统计数字,2018年的公众集会及公众游行总数达11880次,且连续三年过万。我上一次查证这一数字的时候是2014年雨伞行动,那时候基本保持在每年六七千次左右。

香港社会对于警察执法的态度,彼时于此时可谓天差地别。当社会大众发现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并不对其治理的民众负责,立法会形同虚设的时候,政权的合法性随机消散。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已经由法律与选举,转换为道德与良知。然而香港警察依旧按照往常的模式,或者说西方的处理方式,应对公众事件中的不合法现象时,人们不再给予认同和支持。

(图中片段出自为赵鼎新《社会运动讲义》)
请注意,频道中标有「sponsored 」的内容属于Telegram强制插入的广告模块。Telegram声称广告内容基于公共频道的主题,但本频道不认可任何广告内容与频道任何内容有相关性。就目前观察,许多广告与区块链有关,建议谨慎对待相关信息。
昨天的两场讲座,两位教授都提到香港,都说我们的政府应该先反思自己,什么决策和施政造成今天的局面。不直接诘问受害者的「同理心」是比「想象力」更重要的。最后提问的一位女生,说到「这几天在香港发生的⋯⋯让我感到绝望」的时候都快哭出来了。这样一个依然愿意提出本源性问题、充满人文关怀、致力于构建健康的公民社会的学科,值得我为之付出和努力。
The_Impact_of_Media_Censorship_1984.pdf
5.1 MB
这篇论文是我在之前《香港〈逃犯条例〉风波》一文的末尾提到的,作者又加以完善,标题也将变得更加「文学性」。
(MUJI 刺繍工房製)
前面两条是关于 Grounded theory(扎根理论) 的视频,讲者为 Sonoma 州立大学的教授 Kathy Charmanz,著有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一书,中文有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译本,但质量不佳。
此前提及关于中国大陆大学生在审查制度下对未经审查的信息的需求降低的实证研究,其作者之一 David Y. Yang 参与的另一项研究,关于政治运动与社会互动,即在抗议运动中的持续政治参与的动力。在单次的抗议运动中产生的互动平台中,互动以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关系,引发后续参与。虽然这一研究是以占中运动和七一游行为背景,但当下持续发酵且难看到出路的逃犯条例风波也有反威权的因素,此研究中验证的机制和提出 social utility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