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3K subscribers
118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68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在康奈尔大学读资讯科学博士的 Andy Zhao,在其 Matters 上自去年 3 月起,对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上 Margaret E. Roberts 的 Resilience to Online Censorship (对网络审查不服从的韧性)一文展开翻译,每次更新一个章节,至今更新完毕。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专制主义审查的回复力(意识到审查的存在、抵抗的措施和能力、避免分裂极化)似乎越来越弱。去年断断续续,我也不自觉地零星读到许多审查相关的著述,也如 Andy 所作译注中提及的,信息鸿沟在中国大陆背景中也值得注意。下面是过去一年中我所看到的相关材料——

## 資訊資本主義
Kapczynski, A. (2020). The Law of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Yale Law Journal, 129(5), 1460-1515.
The Yale Law Journal 上一篇法律視角的一篇論文,結合兩本著作,一本是 Shoshana Zuboff 的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另一本是 Julie E. Cohen 的 Between Truth and Power: The Legal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Nedzhvetskaya, N. (2019). Brave New (Digital) World: Translating Knowledge into Collective Action - Shoshana Zuboff,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9).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0(3), 528-533.
(对 Zuboff 的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另一篇書評)

Bartley, T. (2019). The Digital Surveillance Societ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8(6), 622–627.
(去年底看到的對四本書的書評。其中第一本是上面的 Zuboff 的書。其他三本為:
1. Eubanks, V. (2018). Automating Inequality: How High-tech Tools Profile, Police, and Punish the Poor. St. Martin's Press. (LSE Review)
2. Harcourt, B. E. (2015). Exposed: Desir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ew: Lee, T. (2016). Exposed: Desir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by Bernard E. Harcour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364 pp. $35.00 Hardcover. European Journal of Risk Regulation, 7(02), 463–465.)
3. Bamberger, K. A., & Mulligan, D. K. (2015). Privacy on the ground: driving corporate behavio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MIT Press.

Gran, A.-B., Booth, P., & Bucher, T. (2020). To be or not to be algorithm aware: a question of a new digital divid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doi:10.1080/1369118x.2020.1736124

You can handle the post-truth: a pocket guide to the surreal internet

Brazil is sliding into techno-authoritarianism


## 網路審查
Roberts, S. T. (2019). Behind the screen: Content moderation in the shadows of social med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万有引力之虫
- NYU 关于美国社交媒体内容审查和审核员的报告
- 关于内容审核员最全面的著作 Sarah T. Roberts 的 Behind the Screen

Roberts, M. E. (2020). Resilience to Online Censorship.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olisci-050718-032837
与审查共存(一):沉默的不服从
与审查共存(二):对信息征税
与审查共存(三):审查还可以产生什么影响
与审查共存(四):无察觉,不反抗
与审查共存(五):上有对策
与审查共存(六):因人而异的不服从
与审查共存(七):选择性审查的影响
与审查共存(八):未来

Esberg, J. (2020). Censorship as Reward: Evidence from Pop Culture Censorship in Chil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4(3), 821-836.

Keremoğlu, E., & Weidmann, N. B. (2020). How Dictators Control the Internet: A Review Essa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0010414020912278.


## 數字鴻溝
Reisdorf, B. C., Triwibowo, W., & Yankelevich, A. (2020). Laptop or Bust: How Lack of Technology Affects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220919145


## 中國的互聯網控制
Creemers, R. (2017). Cyber China: Upgrading propaganda, public opinion work and social manage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6(103), 85-100.

King, G., Pan, J., & Roberts, M. E. (2013).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2), 326-343.

Huang, H. (2017). A war of (mis) information: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rumors and rumor rebuttals in an authoritarian countr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2), 283-311.

King, G., Pan, J., & Roberts, M. E. (2017).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abricates social media posts for strategic distraction, not engaged argu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1(3), 484-501.

Yang, Y. (2016). The Internet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2), 353-372. (下接
接上

Zhang, Y. (2018). The Internet in China: New Method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3(1), 121–133.

Hobbs, W. R., & Roberts, M. E. (2018). How sudden censorship can increas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2(3), 621-636.

Xu, X. (2020). To Repress or to Co-opt? Authoritarian Control in the Age of Digital Surveill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doi/10.1111/ajps.12514


## 威權之下的中國學術研究
Greitens, S. C., & Truex, R. (2019). Repressive Experiences among China Scholars: New Evidence from Survey Data. The China Quarterly, 1-27.

Chinese state censorship of COVID-19 research represents a looming crisis for academic publishers
补充一部讨论互联网审查的工作生产、全球影响、社交媒体加剧冲突等议题的德国纪录片 The Cleaners(原名 Im Schatten der Netzwelt,网络阴影之下)。Hans Block 和 Moritz Riesewieck 执导,他们也在 TED 上 讲述了 关于「数字清洁」(digital cleaning)的问题。不过我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是在 DW 的 YouTube 频道,分为 两集播出,目前均已失效,原因不明。一部讲述内容被删除的影片,自身却(或被)删除,不论是因著作权还是其他原因都表现出足够的讽刺。Internet Archive 上仍可找到 播出日存档 回看,也可 在此 下载观看。
Telegram 创办人 Pavel Durov 前两日在他的频道上 引介 了巴西和土耳其两国总统新开办的频道,也列出了此前已创建的各国领导人频道,墨西哥、法国、新加坡、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台湾、埃塞俄比亚和以色列。由此简单对比了一下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互联网用户数、领导人频道订阅数和ERR(Engagement Rate by Reach,一月之内的每篇帖子送达数与订阅者数比率)。

- 出于用户隐私安全考虑,Telegram 官方的用户统计数据较少,且因该工具长期在互联网审查严峻国家流行,用户多采用突破封锁技术,故难以了解用户的国家分布。或许本国领导人频道的关注者主要为该国公民。
- 这几个国家中,人口总数较少的国家中的互联网用户比例更高,如台湾、新加坡,而北方国家(Global North)中如法国比例也较高。
- 而领导人订阅者占互联网用户比例上,反而是南方国家(Global South)更高,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法国的订阅者数量则最低。
- ERR 数据来自 TGStat, 反映受众活跃度,供参考。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频道活跃度与订阅者占该国互联网用户比例相关,仅法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情况相反。法国总理频道 ERR 最高,或与近期互动模式有关;乌兹别克斯坦总统频道 ERR 相比订阅者数较其他国家更低,以色列亦然,或与两国语言小众减少跨语言传播有关。
情人节快乐💓

Mozilla 对消费产品的隐私与安全的指南 *Privacy Not Included 推出了情人节的分析建议——勿通过 Facebook 登陆约会应用程序;鉴于对用户敏感信息的处理建议切勿使用 TinderGrinder;相较之下,一款面向女同性恋群体的应用程序 Lex 在审查中表现最佳;警惕以人工智能为噱头的约会程序,算法不公开透明,可能造成的偏见也不得而知;若购买性玩具应选择可靠大公司。

这些消费问题,已成为现代节日俗恶的重要一面,这些庆典仪式失去历史渊源,仅在短时内被传播塑造。赠送礼物这一仪式本身是情感意义的具象,今日商品化则将情感传达与经济交换联系在一起。惧怕集体仪式中对被孤立的错觉进一步加深盲目消费。情人节这个似乎更应关注情感的节日也是如此。个人的互动与选择,虽受到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影响,依然还是自我抉择的。日日都是情人节,也可以都不是情人节。祝愿大家找到能从文化历史变迁视角反思婚姻制度与浪漫关系、父权规范与阳刚气质和女性主义、营销传播与日常生活等问题的伴侣。

C'est cela l'amour, tout donner, tout sacrifier sans espoir de retour.
关注妇女、性别议题的公益团体 后生价值(公众号:hsjzengender)前几日发布了一份书单,整理了近几个月来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性别知识相关文章——性别知情书单:理论与在地议题篇。在此也分享一些我最近看到的资源,以及曾提及的内容。

Reading list
- Feminist technology resources by Feminist Voices in Technology
- [Reading List] Gender, Race, Sexuality and Surveillance by GenderIT.org
- Readings and other references by femedtech
- Reading Lists and Resources by Feminist and Accessible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 Syllabus: Women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 writing about tech

Mentioned
- Stillwagon & Ghaziani 2019 (mentioned)
- The Commons Debates and Elects Betty Boothroyd as Speaker (m)
- The 2019 Year in Review Pornhub Insights (m)
- Why is South Korea facing a beauty backlash? (m)
- 黃淑玲 2003 (m)
- Padavic et al 2020 (m)
- Fisk & Overton 2019; Yavorsky et al 2019 (m)
- The Guardians | SEARCH ON (m)
-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8 March UN (m)
- Otto 2019 (m)
- Worth et al 2019 (m)
- Mazrekaj et al 2020 (m)
- Stenström 2020; Savolainen et al 2020 (m)
- Devlin 2008; Huang 2015 (m)
- 性別、宗教、種族、階級與中國傳統司法 (m)

Journal
- Gender & Society
-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 Feminist Theory
- Feminism & Psychology

Course
- CS 80Q: Race & Gender in Silicon Valley
- I590 Technology and Gender (bibliography, syllabus)
- (gender related courses in the MIT OCW)

Podcast
- Meg-John & Justin
- Dragonroot Media
- Rocking Our Priors
- Woman's Hour
#podcasts

Film
- She's Beautiful When She's Angry (2014)
- Kusama: Infinity (2018)

Website and blog
- Feminist Philosophers
- UN Women
- Gender Policy Report
《纽约时报》的 Learning Network 中的 Lesson Plans 模块近期更新了 19 Ways to Teach the 19th Amendment 一文,该篇总结了美国百年来妇女投票权运动历史的教学方法与资源。从 1848 年第一次举行关于妇女权利的 塞内卡福尔斯会议,到 1920 年通过 宪法第十九修正案,再到今天依然存在的对女性投票的结构性障碍,以及 1920 年的西班牙流感与现今 COVID-19 这些流行病与政治运动之间的关联。Learning Network 自 1998 年创建,每个工作日发布教学资源,基于《纽约时报》的文章、图片、影片、图标、播客等免费资源,主要面对初高中阶段的教师与学生,但对小学与大学也同样适用。

中国的妇女投票权运动也有百年历程。1912 年 唐群英 组织 女子参政同盟会争取 辛亥革命后的宪法中加入妇女选举权,短暂活动后失败告终。至 1947 年妇女选举权落实于中华民国宪法中,1949 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承认妇女选举权利,惟历经多次动荡,完整选举权对于包括女性公民在内的一般公民都无法落实。今时中国的女性议题的讨论,更多聚焦于家庭(婚姻、生育、家务、家暴)、经济地位(女工抗争)、性(#MeToo、性工作)、流行文化等,较少涉及到政治话题。如此前对申纪兰的争议,推动同工同酬与否,或是「从未投过反对票」,都忽略了她的政治身份与形象标签被塑造的过程,体现着女性主义运动中的符号化,处处来自国家控制与垄断。如同美国的妇女投票权运动一般,1848 年的会议是在废除奴隶制运动背景下产生的,1920 年的宪法第十九修正案通过后也不意味结束,种族歧视对原住民、亚裔、黑人女性的影响在其后多年斗争中才逐渐得到改善,至今仍有很长路要走。女性主义运动无法与政治分离,因为它本身就(应该)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也如文章评论中所言,「必须教授这些知识是可悲的」,不论是女性应掌握这些常识,或是这些常识本身就不该存在——若权利未被剥夺,又谈何赋权。
讨论政治和文化理论的英国 YouTuber Tom Nicholas 昨日发布了一则影片,Johnny Harris: A Story of YouTube Propaganda,对曾供职于 Vox、后独立经营的记者 Johnny Harris 近来的影片内容提出质疑。Johnny Harris 或许是近年在 YouTube 平台上最有影响力的「记者」,其在 Vox 期间制作的 Borders 系列打下了良好声誉,这一时期他自己频道以 事实叙述 为主,该系列被取消转为独立后,则更多地加入 分析建议。Nicholas 的影片发布后,Harris 该则影片下涌现了大量质疑和攻击的评论。

Nicholas 对 Harris 的检视主要围绕其关于中国的论述 How China Became So Powerful,以及这一影片与赞助方世界经济论坛、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关联。很大问题在于,该影片中的内容似乎并不是 Harris 的见解,与世界经济论坛中的文章结构高度吻合,影片也被嵌入该文中,Harris 却并非主作者。Harris 的另一问题则是提出问题后,却举出例证劝说观看者不必过于担心,解决办法已在实施中。

影片也简介了 YouTube 等平台上的 influencer 获利模式——植入广告和融合赞助。前者大多通过优惠代码判断内容创作者的引流能力,基本不参与内容创作;后者为更好的商业效果,对影片内容则有更大的话事权。和多数创作者一样,Harris 早期也以植入广告为主,但影响力扩大后往往都会转向利润更高的融合广告模式。一般商品采用何种广告方式可能无可厚非,但新闻若包装成宣传带来的影响值得警惕。一些意识形态明显的宣传比较容易察觉,如民族主义、极端主义等,但以调查记者的新闻形式进行的宣传更难察觉。
https://www.chi.cuhk.edu.hk/attachment/20210317.pdf
早期粵語的研究現況和發展工作坊,香港时间今日(2021 年 3 月 27 日)14:00–17:40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最近一期(v72i1)集合了对 Thomas Piketty 的《资本与意识形态》(Capital and Ideology)一书提出理论的讨论和质疑,视角包括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和经济学。《资本与意识形态》从法文 进入英文,却因 拒绝审查删节 而最终未能出版中文译本。Piketty 论述不平等的时空范围比较广阔,分析得出 不平等 的主因并非经济和技术,而是意识形态。他自己也承认主体庞大,结论难免脆弱,主要为激发更多全球视野的观察讨论。

意识形态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其在社会斗争和政治动员中发挥核心作用,而斗争和动员成功建立新秩序却依然伴有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Ideological indeterminacy)。Piketty 以俄国革命为例,新生政体在诸项制度体制的安排时产生的矛盾混乱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即使被压迫阶级掌握权力,若无政治实验和社会学习积累的关于财产、边界、税收、教育、工资、民主等理论的公正理论,其造成的空白可能会被更具压迫性的意识形态及体制填补。除了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概念,Piketty 在本期自己撰写的 文章 中也概括了书中从历史脉络讨论意识形态的来源、国内财产—参与式社会主义与全球关系—社会联邦主义(social‐federalism)的构想,以及对跨学科方法论的呼吁。

本期围绕 Piketty 理论展开讨论的主题有财产(Reddy; Savage & Waitkus)、物质与思想(Motadel & Drayton)、「大平夷」(Paidipaty & Ramos Pinto)、帝国与殖民(Bhambra)、西欧的左翼(Abou-Chadi & Hix)、BLM(Shah & Lerche)、南非(Díaz Pabón et al.)、拉美(Sánchez-Ancochea)等。
几名帝国理工的研究人员,以 2017–2018 与 2019–2020 年两个时段内帝国理工公共卫生硕士课程(MPH)为例,对这些课程的阅读清单进行计算分析,从非殖民化角度讨论了课程中的偏见(Price et al, 2021)。选择 MPH 课程,也是想检验这个参与非殖民化讨论较多的项目是否在阅读列表上真正反映出来。

消费经济学中的来源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 effect),在汽车、葡萄酒、电子产品等领域中广泛存在。而科学研究等知识产品也可以依此解释——研究产生的国家和作者的机构隶属关系,就可能被研究的消费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视作研究质量的指标。英美这些全球北方(global north)国家的高等学府中的课程中的地理偏见也反应了这种来源国效应。
 
该研究结论显示,在引用方面,全球北方学者多自我引用,偏内向型,而全球南方学者依然主要引用来自英美等「核心国家」的研究,而非引用他们自己国家的研究。这一知识分层不平等被历史学家 Dipesh Chakrabaty 称为「非对称无知」(asymmetric ignorance)——西方学者不引用非西方学者的研究,其作品质量评价不受影响,但非西方学者没有这种特权。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证明,高收入国家(HICs)的研究比低收入国家(LICs)的相同研究得到评价更有利。在帝国理工公共卫生硕士课程的阅读清单中可以发现对高收入国家作者的倾斜,但这种情况也在减少。

不过研究也指出,引文来源指标(citation source index,CSI)高分不一定表明课程偏见大,低分也不应简单认为实现了多样化、包容性或非殖民化。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多样性和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以及知识生产和获取方面的不平衡,都是复杂且经常相互关联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和多方法的调研。数据可以为变革提供依据,或作为鼓励机构对非殖民化项目资源投资的强大推力,但也只是广泛背景下的一种证据手段,并不能回答阅读清单究竟该如何呈现。
🕯️
You know, the whole world seems like it's tearing itself apart.
War, death, hate.
Chicago, last year.
Man, Chicago last year.
I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that before.
I love that city. I went to school there.
I had a bunch of friends, you know?
And to be back there on those streets where I went to school, and see it all go down like that?
You know, the cops just beating on those kids?
You remember? You know?
Just crushing their heads with their batons and just blood everywhere and they...
I just never seen that before.
To see the hate in their eyes.
You know, they wanted to kill those kids. They wanted to crush them.
Right? Like they were just bugs.

这是剧集 For All Mankind 第一季第一集中,执行阿波罗 11 号任务的宇航员 Gordon Stevens 在酒吧里描述了他此前在芝加哥看到的景象与感受。那是 1969 年 10 月 8 日至 11 日学生民主会(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 ,SDS)在芝加哥组织的「Days of Rage」暴力抗议活动,反对越南战争与种族不平等。正值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数百名大学生与数千名警察的冲突,以数十人受伤,数百人被捕终结。

「Days of Rage」在美国社会运动的历史上,以及公众视野和集体记忆中,是一场被遗忘的抗议示威——虽然警察对学生使用不对称暴力,但 SDS 的激进策略在当时就没有获得组织内外的广泛支持,因而也被归结为象征了美国 60 年代末难以弥补的裂痕以富有的白人大学生借抗议越战、种族的形式,与警察、父母、政府之间的冲突发泄的一场事件。

但对于一场社会运动,学生运动,是否仅仅只是从宏观历史变迁的角度评析,或是在行动策略上反思就足够了吗?Gordon Stevens 与友人交谈时并不会结构分析,而是表述他的难过、震惊、希望。

阅读历史档案文献与报道,或是学术研究分析,与直接听闻讲述无法比拟。在非虚构/虚构的文学影视作品中观看讲述已令我共鸣动容,面对面的每个与或间接或直接的亲历者交流的机会更令我珍惜与感谢。

前年 2019 年的这一日,我在北京经历了 在北大门前被阻拦;去年的七月,在一个意外的机缘下记录了与两位中年人 关于这一历史记忆的交谈。而今年,我只能透过新闻报道,知晓香港支联会的 六四纪念馆 被关闭,知晓越来越多的运动人士 被拉入高墙,知晓今年维园数十年来首次 烛光 未能闪耀,知晓今日 天安门木樨地 附近戒备森严,知晓遇难者家属依然 在严密监控下祭奠 ……

与我交谈的对象,总是会依我的年龄,以「你这个年纪肯定都不知道六四吧」开头。听到这句话,我会对于访谈者愿意对他认为的不知情者吐露更多心声感到欣喜;也会在心里反驳,「其实我比你知道的要多」,但也马上再反问自己:「我真的比他知晓的『更多』吗?」在他们的颦蹙、哽咽、无言中,甚至能闻到残留的血腥味,看见无尽的黑夜,因而我也在每次接收各种不同身份视角的记忆感受后更加谦卑。

最近一段时间接触的人,也有透露出可以谈论六四的迹象,但我在今天还是没有问他们任何一点相关内容。可能是在开放空间中不想给对方带来麻烦,也可能是我的怯懦与胆小,变得噤若寒蝉,也可能是我的精神情绪也需要疗愈慰藉,不想再添一笔创伤。

三十二年过去了,这个益难纪念的纪念日,我会在晚间独自一人点上一根蜡烛,默默纪念,愿你我不会遗忘。
6 月 25 日苹果日报停刊后,就有连登用户开始 备份计划,并随后在 GitHub 上公开(appledailybackup/appledaily-archive-directory)。

昨日(28日),RTHK 香港电台节目《自由风自由Phone》主持人 区家麟 在节目中 表示 被通知不再主持节目。话题涵盖哲学、历史、社科、文学、自然科学的《五夜讲场》系列节目,3 月底被暂停制作,等待审批通过,而主持人梁启智再昨日在 Facebook 上 透露 节目将终止,消息 仍待 正式确认。连登上随即有用户 发起 香港电台的备份项目(RTHK backup)。

[ 7 月 21 日更新:连登有用户发布「果灵闻库」,旨在以便携线上形式保留香港新闻历史,方便阅读。 ]
昨日中央研究院于 发文 表示,史学泰斗余英时于8 月 1 日在普林斯顿寓所睡梦中逝世,享耆寿91 岁。

虽然余英时曾言,对政治只是有「遥远的兴趣」,但一直以来都明确反对威权主义。六四之后声援中国民主运动、2013年支持香港占领中环运动、2014年支持台湾太阳花学运等。

「我想你们年轻人自己要努力,要自己把自己当人,不要盲目服从上面的权威。我认为每个人要争取自己基本的人权,不要随便被人剥夺了。如果人家给你『恩赐』,给你点好东西,你就感激涕零,这就不太好了。」

特整理了部分中台两地出版的余英时的著作及文集
近期看到一些社会科学相关的 GitHub repo。

unitedstates/congress-legislators 美国国会、国会委员会(congressional committee)成员,以及正副总统的信息收集。 @unitedstates 项目是一个公共制作、公共使用的共有数据库。另有收集国会法案、修正案、唱名投票等资讯等数据库的项目 unitedstates/congress

t-davidson/social-data-science-fall-2021 罗格斯大学社会数据科学2021年秋课件,授课者 Thomas R. Davidson,研究和教学方向之一是计算社会学。

SocratesAcademy/css 《计算社会科学》暑期课程的课件,授课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成军,也是项目维护者。

mtennekes/tmap 绘制专题地图的开源 R 库。

echarts-provinces-map Echarts中国省份地图数据。
昨日一篇发布在 SAGE 出版社社科资讯网站 Social Science Space 的 匿名文章 指出,中国的学术国际化体现着从威权主义进入新极权主义的特征,中国以外的人士也应该加以关注。老生常谈的大背景是,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学术自由从未实现,大学全部收入党国一体的官僚体制中,国家工程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独立研究艰难地在党、国家、社会各方利益的间隙中生存,发表独立思考和言论需承担极大风险。

而当下中国的高等院校实施的思想管制体现新的深入与广泛程度。首先,对于教职工与学生实行更严格的 思想教育,灌输大量培养对党忠诚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课程,在海外的学者需要强制参加,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软件实现数字监控。另外,审查 进一步加强,采取的手段包括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发表的会议论文进行意识形态审查;禁止海外学者在中国参加学术活动,监控记录中国学者与海外同行的在线学术会议;校园课堂内摄像头监控,学生干部举报讲座、研讨会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再则,收紧的防火长城、海外图书进口严格审查、疫情爆发关闭边境以至海外学者与国际学生无法进入,构建出民族、文化、智识与意识形态同质化的「中国泡沫」。这种新极权主义,或已外溢到中国以外的自我审查。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最新一期之中的一篇文章Shen & Truex 2020,围绕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WVS)数据,通过衡量自我审查行为,讨论独裁专制统治下,公民表达对政权态度时的「偏好伪装」。对于中国的自我审查情况的分析表明,中国公民在调查中对政府表达的态度积极,但拒绝回答问题的比例非常高。其中,女性、社会低阶层、受教育程度低人士、农村户口公民、非党员的自我审查程度较高。年龄上看,年长者对敏感政治问题更可能自我审查,80 后、90 后则较少社会化地自我审查,多回答「不知道 / 不回答」;而对政府的信心和满意度上,则是随着出生年份增加而下降。

偏好伪装并不是舒适的,应该有比 Vaclav Havel 的「谎言」更好的对公民面对威权主义的不同行为的解释。
这个月中国社交媒体上对于南京大屠杀讨论频繁,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一老师在课堂上质疑遇难人数而 被校方开除,浙江海宁一名女子在公祭日当天穿着整套和服外出而 被举报并被警方调查,公祭日当天一香港小学播放南京大屠杀影片引发两地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视角的 质疑。而对这位上海教师的言论,毫无意外地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公众号侠客岛昨日发布 文章 标题里带着「历史虚无主义」一词。

「历史虚无主义」是中国的特有词汇。这个词出现在 英文报道 中的时候,一定会对 historical nihilism 进行引号标注,并给出解释,告诉读者这个词在中国是用来形容挑战官方历史版本的讨论或研究,和尼采一点关系也没有。而被意识形态化的也不只是历史虚无主义,污染也延伸到了包含其中的「虚无主义」。在喉舌媒体的熏陶下,许多人或许会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虚无主义一词,用于观念冲突中的攻诘。

虚无主义原本是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一方面这一思想的本质是虚空、否定、极度怀疑;另一方面对于无、不、空的思考也正是生命存在意义探寻不可避免的问题。后人现代与后人类的许多主题也正衍生自虚无主义的价值影响。

此前在网站或频道简介中订阅了 newsletter 的人,上周或许收到了许久未接收到的邮件。将频道已有的内容自动打包寄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更何况已经沉寂了这么久。现在通过 Revue 每周刊出一期,内容是一周内所浏览的信息碎片。

提到这里是因为上周的 issue 文尾贴出了一篇《性别虚无主义:一份宣言》(Gender Nihilism: An Anti-Manifesto)。每当有人希望获得一个确切的基于性别的身份标签时,我就会举出这篇文章的观点。

自我、主体,是权力的的产物……

……没有静止的自我,没有不变的「我」,没有超越主主体的历史。我们只能用赋予我们的语言来指称自我,而语言在历史中剧烈波动,并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波动。

性别是一组特定的话语,包含在医学、精神病学、社会科学、宗教以及我们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并不把性别看作是我们「真实自我」的一个特征,而是看作是我们发现自己在其中运作的意义和可理解性的整体秩序。我们不把性别看作是一种稳定自我的描述。相反地,我们说性别是做和参与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通过这种行为,自我被建构,并赋予社会意义和意涵。

但任何的理论都不必接受,而可以随意地当成一个有趣或无聊的视角。虽然我在某种程度上愿意自称性别虚无主义者,但并不会挂着一堆符号标签生活,即使这个标签是反标签的。作者 Alyson Escalante 后来也对这篇招致批评的宣言做出回应。Alyson 表示当时「身份泛滥」是产生理论的背景,但并未能解释问题根源。

最后借用 Alyson 的附言末尾一言:

Keep resisting, keep struggling, keep discussing, keep surviving.
坚持抵抗,坚持斗争,坚持讨论,坚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