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18K subscribers
120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70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rss: https://sociologist.vercel.app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lib: @thesoclib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https://youtu.be/Rj1WGGJUvf4

「科學與民主這兩個核心價值,我都會很堅持,到現在也沒變過。」

在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爆发的初期阶段,即中国大陆的舆情策略仍处于封堵的时期,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POP)于 6 月 30 日停止运作,随后转由民间公司香港民意研究所(PORI)继续民意研究工作。

有着港大法律和社会学学习和研究经历的钟庭耀自回归前开始民意研究,1991 年出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民意研究计划主任。而在回归后则成为了 2000 年港大民调风波的主要人物,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香港特首的董建华长期对钟施压,要求其停止对行政长官的民意调查。最终事件以对钟施压的港大校长与钟的论文老师辞职告终。

在港大民研计划停止运作前,最后一项调查即香港市民对身份认同感,结果自不待言。

两个月前,在大陆完全封锁消息的时期,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生、教授等研究者交流时,时不时会拿出港大民研的结果以供参考。当时看到停止计划的消息后,发现平日里报道频频引用数据的传媒却也不关心,想写篇文章回顾一下 POP 的过往,讨论一下民意调查的认知和方法问题,及其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但诸事缠身,也就作罢了。

今天看到香港电台視點31节目做了《民意何价》的专题,终于谈及这一问题,引来许多思考。

#群学呓言
A_Summer_of_Discontent_A_Glimpse.pdf
1.9 MB
JF Dupré. (2019). A Summer of Discontent: A Glimpse into Hong Kong's Anti-Extradition Movement. Taiwan Democracy Quarterly,16(2).


杜方思,一個充滿抗議活動的夏天--香港反送中抗議活動現場隨筆,《臺灣民主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2019年6月):161-85。
https://archive.org/details/NotesAndQueriesOnAnthropology.SixthEdition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自1874 年初版的《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Notes and Queries on Anthropology)。你可以指责那个时期的人类学家帮助殖民者们系统地管理原住民,但尝试通过观察其他人群以审视自我的的传统却也建立起来了,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提问。
汪晖,中国崛起的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pdf
1.9 MB
这篇载于 2010 年第二期的《文化纵横》的文章虽然不乏陈词滥调,可其中的关键论点,如民主作为政权合法性重要的资源、政党国家化等,在近十年后的今天看来,却显得值得珍惜。作者当年遭受学术抄袭的质疑,究竟是引用不规范的技术问题还是恶意抄袭的道德问题,也没吵出来个结果。倒是作为「论战」阵地的豆瓣和《南方周末》正巧可以搭配文章一起看(涉及争议的不是这篇文章)。
FT_19.09.30_China_Topline.pdf
249.1 KB
皮尤研究中心九月底发布的 2019 年春季全球态度调查(Pew Research Center Spring 2019 Global Attitudes Survey)结果显示,全球对于中国的态度并非伴随实力增长而正面偏多。

总体来说西欧大多数国家持负面态度较多,中欧和东欧各不相同。而北美两大国则在近期受贸易摩擦而急转负面,达到历史最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邻,日本(85% -)韩国(63% - ),澳大利亚(57% -)等都徘徊或接近历史低点。俄罗斯(71% +)是所有接受调查国家中最积极的。不过大多数国家中,年龄高于 50 的人则不太有偏向态度,年轻人则更多的表达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面对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负面态度,娇生惯养的留学生,或是翻墙的粉红,他们希望让其他国家知道中国发展迅速,国力强大,从而积累政治资本,或是从对所处群体的被认可中获得满足。不过中国的崛起早就广为人知,于是他们的表演只能进一步恶化国际对中国的观感。
推荐四本社会学词典。
- Turner, B.S. (2006).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bercrombie, N. and Hill, S. and Turner, B.S. (2006).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Penguin.
- Bruce, S., & Yearley, S. (2006). The Sage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Sage.
- Ritzer, G. (Ed.). (2007).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Vol. 1479). New York, NY,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https://ocw.mit.edu/courses/find-by-topic/#cat=socialscience&subcat=sociology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中的社会学课程,当然也可以通过上方的 Course Finder 寻找你感兴趣的其他学术领域。阅读材料和课件,以及部分课程提供的更多材料,是快速了解学科范式的便捷途径。
… so there should be no worry of suspicion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but this it doesn’t mean that it is absolute to the extent that Hong Kong people could decide on Hong Kong’s future and things like that …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刚刚在直播上讲的一段话,回应对一国两制的疑问。不得不说,这种发言完全无助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继续放大矛盾。民众之所以采取公民抗命的方式表达政治诉求,是因为对当前政体无法保障本地利益的担忧;如果高度自治的一国两制都不能让香港人决定香港的未来,那也就失去了信任基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jblZQXXlQ
https://youtu.be/EBQqLxj5OQk

QUARTZ 是一间 2012 年于纽约建立的新闻机构,创建成员来自 The EconomistThe New York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Bloomberg,故借着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在短期内跻身主流媒体。而它们的新闻服务一度完全免费,可惜自今年开始推出会员服务,不过我还是将其邮件通知视作重要的新闻资讯来源。

我在三年前第一次接触 Quartz Brief 这款新产品,在聊天界面中推送新闻消息,可以点击气泡按钮反馈评价、选择进一步阅读相关新闻或是请求推送其他消息。同大多数用户一样,我并没有成为这一程序的重度使用者。Quartz Brief 让我一时间不知道是在看一所新闻机构的报刊,还是同一个人聊天,或是在用 Siri、Google Assistant 之类的人工智能服务。

而就在今年七月一日,Quartz Brief 这款服务正式停止运营。倒不是困扰用户的伦理问题造成的,而是过度碎片的资讯以高优先级的方式试图挤占用户社交的失败。

不过 Quartz 近期在 YouTube 上发布的多个关于中国的视频,如政治敏感审查、中港关系、互联网文化等,结合数据分析与个案访谈等方法,兼顾专业与通俗,直观且高质。此视频即以伊利诺大学为例,从大学教育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看着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讨论着美国留学的种种,再听闻特朗普对中国留学生的限制,很难抽身出来整体地看到,原来习以为常的现状也不过是十年前才开始发展的……

#群学呓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f3QsnzA1k

现在,英国议会(UK Parliament)正在进行下院议长选举(House of Commons Speaker Election)。

本世纪第二位议长 John Bercow 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议会本身要出名,这与议会的数字化和互联网传播紧密相关。他于九月宣布了将在十月底总辞,即下院议长和议员(MP)职务。若是对英国议会稍加了解,唯一一位女性议长 Betty Boothroyd 不容忽视。她在 1992 年的议长选举中当选,并拒绝带假发。

这个视频是 Politico 在 1999 年出版的 VHS,精选了自下院引进电视直播始头十年的演讲,其中也有对 Boothroyd 的采访。

之所以关注英国议会,第一是最近读了Niels Goet 的博士论文(2017),利用机器学习对 1811 年到 2015 年这两百多年间的数据和演讲进行了政治偏好测量,关注辩论规则演变;第二是前段时间访问了日本国会(National Diet of Japan),对于「congress」、「parliament」和「diet」的问题或许以后会展开研究一下。

Goet, N. (2017). The politics of procedural choice: regulating legislative debate in the UK House of Commons, 1811–2015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偶尔在某些学术数据库看到一两篇文章是开放存取的,并不会有任何欣喜,反而是觉得噁心。每次用 JSTOR,都会缅怀 Aaron Swartz。昨晚帮朋友的朋友下载了一篇复旦某教授在外刊上的一篇文章,如果能帮忙都不会拒绝。前两天发的 文章 整理了牛津大学的硕士课程材料,虽然花了点时间,还是把能找到的材料都传到 Google Drive 了。

#群学呓言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这部电影是上条消息提到的 Aaron Swartz 的纪录片。在版权意识淡漠的中国,很难想象会有人因为大量下载学术论文而被政府以刑事重罪起诉,并不堪压力而自杀。而这位致力于打破知识壁垒的海盗,同时也是 RSS、Reddit、Create Commons 的重要参与者和创建者。

高中的我看到这部电影,对我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时候开始在哔哩哔哩做一些开源项目的介绍,写作和翻译关于开源的文章。虽然今天不得不专心学术,但却因为这些经历和体验,并不会认为象牙塔的砖瓦自古以来就不容修葺,而对学术过程本身时刻抱着反思的心态。

至少我认为:
a.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能被视作所处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工具亦然;
b. 学识的程度可以成为头衔、职称、地位的标准,但形成学识的知识本身并不应该被如此三六九等地分化;
c. 政治无处不在,哪怕是从事应用科学或是形式科学的研究,也不意味着只应成投身于生产力的提升而不能参与改变上层建筑。
周四的北大社会学海外学者讲坛的题目是「本土到国际」。虽然自社会学诞生伊始就存在「跨国倾向」,学术重镇的迁移也并未产生学科的国别化,但几乎所有国家的都不得不面对理论范式的本土化问题。
相较大陆来说,香港显得更加国际化,学术领域亦然。不过最近公布的2020年THE 世界大学排名 却显示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许多大学在社会科学的国际化程度方面下降。影响排名的重要因素是国际教职员与学生的比例,以及国际出版情况,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在这几项指标都有下降。除此之外,近年来香港问题变得敏感也对香港许多大学的国际化产生影响。
不过或许还有资金困难的原因吧。阮曾媛琪目前已从理大副校长一职荣休,而在她升任副校长之前,2005年担任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时,因为财政赤字,将实习导师的四分之三职转为半职,升任后承诺不再以此种理由裁员。不过就在她去年四月卸任后,多位导师即被裁员,进而引发师生集会。
斯诺登的言论和想法并不新颖,技术也并不高超,但勇于打破沉默,揭露政府违反法律与伦理的行为确实值得被传颂。今天在 Twitter 上围对于新书的中文译本存在大量删节问题,他呼吁中文读者参与补全内容。而豆瓣等社区也有拒绝购买中文译本的声音。环球时报甚至以此书进行抽奖活动。
虽然限制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审查在中国十分普遍,闻名全球,但斯诺登亦然选择和中国出版社签订协议。对此也有意见指出他对此或许并不是完全不知情,反而利用此议题扩大舆论。
不过就算如此,我倒也不觉得是坏事,毕竟可以把问题丢到台面上被审视一次。

下载 Permanent Reco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U-zDU6aQ0

这个视频标题就足够吸引我点进去一看。不过看完之后确实受益匪浅。Marty Lobdell 执教多年心理学,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建议并不是基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依据行为科学、心理学的理论,而又结合生动直观的案例讲述,易于理解。其实是将学习效率提高这件事转化为对休息、奖励系统、行为强化、认知方式、睡眠等的优化。
浙江省图书馆数字资源,是国内为数不多注册简单,覆盖范围广泛的公共数字图书馆。因可以访问国内外多个学术数据库,成为许多学者外出无法使用学校网络的替代方案。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标称仍可访问的数据库实际上已经过期,或直接无法访问。还是希望这样的开放资源能更多的惠及社会。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曾在语文课的 一次演讲 上倡导大家从阅读专业论文开始,而那个时候我最常访问的是刚刚建立的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至今仍然时常使用,其覆盖了大部分国内的人文社科期刊。或许日后有机会会专门介绍一下公开、半公开、游走在法律边缘和非法的获取学术资源的方式。如果你有经验乐于同大家分享,也可以点击进入下方评论参与讨论。
https://archiveprogram.github.com

GitHub 这个代码存档项目找来的几位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其他几个存档项目的参与者,似乎都没有开通过 GitHub 账户。唯一找到一个同名的 Alexander Rose 并不是 Long Now Foundation 的执行董事,而是生物学家。虽然 GitHub 的核心特性是对代码进行软件版本控制,但实际上运用范围并没有限制,任何需要追踪管理、协同作业的项目都可以使用它。比如那位同名的生物学家,参与蛋白质数据库RCSB和大分子技术栈Mol*项目,fork 的多是可视化的项目。相比而言,人文学科则少涉及数据处理,甚至许多学者都不知晓 GitHub。而当他们面对陌生事物时,往往又带有文学性的悲观预言或浪漫想象。或许随着学科壁垒的逐渐消融,这样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