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3K subscribers
118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68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英国经济史学会(Economic History Society,EHS)同欧洲档案门户网站(Archives Portal Europe)合作,通过 Google Docs 共同收集流行病历史资料,包括学术论文、著作、期刊等。EHS 亦有三篇文章对长远视角下流行病、疾病、公共卫生的经济史研究值得一看(ABC)。
「In the thicket of data, statistics, and exponential graphs, in the reports of old people dying abandoned in their flats or in care homes, I seek an individual.」

「We form but one layer of existence, on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a place. 」

节选自 n+1 的文章 Where Is Patricia Sigl?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昨晚在哔哩哔哩看理想vistopia频道开了一场直播,社会是一件艺术品(观众录像),主要谈了以社会学的视角(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起点是社会秩序)观察社会公共空间,「艺术品」则是对社会的比喻。严以 广州恒大新足球场「莲花」设计争议北京清理「天际线」争议 为例切入,讨论了在权利机构的介入下,公共空间的设计趋同、艺术性、实用性、安全便利与人文关怀被忽视和消除的问题。对于整齐划一的审美霸权与「美」的包容,他也推荐了John Rawls 的 A Theory of Justice 一书(Rawls 1999)。

简而带过古典社会学三巨头之后,着重谈了游离于学院之外、多诗性文字表述的齐美尔。对于齐美尔,国内学界还有待进一步引介,他也推荐了《社会是如何可能的》(Simmel 1910)等著述。

在观看之前,我以为主要围绕艺术展开,结果只是作为一种修辞。对于社会与艺术、「美」,韦伯、布迪厄、伊里亚思的相关论著也不少,另有专于艺术社会学的 Arnold Hauser(2011; 2018)等社会学家。严对于「长官式」的权力入侵之下的建筑师、平面设计师等艺术工作者的行为及互动并未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

在后面的观众互动环节中,聊及「后浪」,不知道是不是在b站直播还是什么其他缘故,并未采正片中大篇幅讨论的「长官式」的强势话语影响审美趋势的视角。
晚上同祖父母吃饭时闲聊,令我惊讶的是,祖父让我要学习「社会学」。

「你们年轻人不懂社会科学,又叫社会学。没看过,也没听讲过,一般人也不知道。社会学是难买的,靠的是社会经验,自古至今没有卖的。经历的,看到的,才能学到。过去茶馆、酒馆、大烟馆、妓院,高层干部都是出入这些场所。你要是想打听消息,倒一杯茶就能听到。这里听听,那里听听,都是南来北往的。酒喝多了,当官的就……」

当然这不是学术学科的社会学,不过强调亲身参与也让我想到葛芬柯的俗民方法论(Garfinkel, 1967),以及经常卧底研究的高夫曼。高夫曼 1949 年至 1951 年在苏格兰一海岛上的民宿工作,观察研究岛上居民沟通行为,并写下博士论文(Goffman, 1953)。此后 1955 年他在华盛顿特区圣伊丽莎白医院做运动指导助理,期间观察医院运作,之后发表出版了相关论著(Goffman, 1959, 1961)。他在赌场发牌员的经历也成为其许多研究的来源。

随后又聊到了下午中国人大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于是他回忆起反右派、文革以及直到今日的官僚主义与威权治理的中国政治生活常态中的种种。

「什么七大、八大、九大人大会议,什么浙江组,十几个省,那个联络员是搞什么的?跑到各个组,看有多少人反对,找这些人个别谈话,做思想工作。再不改,对不起,要治你了。十几个省小组都跑遍了,没有反对了,会可以开了。那么多反对,会能开吗?最后几个顽固分子,那就算了。」

「宪法都能改,党章都能改(按道理是不能改的),还有什么不能改?」

「上报写的,广播播的,大会上讲的,那都是空话。」
庄梅岩编剧,陈曙曦导演的戏剧《5月35日(庚子版)》今晚(6月3日)9 点在 YouTubeFacebook 直播,刚刚结束,剧目在线上保留 48 小时至 6 月 6 日零时。通过两位即将离开人世的老者,打算祭拜死于三十年前「5 月 35 日」的儿子,两人争执后回忆当年,解开心结,决心光明正大地去纪念……

此频道的开设,一个重要的契机即去年六四三十周年时,在北京的「遭遇」,于是有了围绕政治与社会以学术的视角加一观察的想法。

不论是正在消逝却至少还在的边界相隔的香港,还是数千万公里外的美国,另有那些鲜少出现在主流新闻上的其他地方,人们为了权利更多地愿意走出来,说出来(这些时空各异的社会运动,很难也不应简单地进行比较)。也在各种各样的威迫下,不得不权衡以何种方式展开生来就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抗争。

「希望有返我啲以前免於恐懼的自由」
宾大社会学系博士在读的赵蒙旸,前几日开设了 Telegram 频道万有引力之虫,她有同名 Tumblr 博客,也为政见、端传媒等供稿,主要研究社会运动、数字劳工等。她在美国正在亲历近期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示威活动,前几日也参与录制了播客《随机波动》的一期节目,也在自己新设的频道中持续发表观察分析#频道推介
706 青年空间和沙丘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场《空间、记忆和语境》系列线上客厅。自五月初至六月初,以连线嘉宾对谈、观众参与的方式举办了四场,话题包括公共讨论、文学城市化与家庭、建筑等,现已完结,正逐步整理音频档,以播客形式公开。

举办这场线上讨论的契机,系陈飞樾在沙丘研究所发布的一篇文站《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也是第一场讨论的主题,目前这场讨论的文字稿()也整理后发布了。
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Christopher Andrew Bail 和普林斯顿社会学系教授 Matthew Salganik 两人最近在 SICSS(Summer Institute in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上传了自动文本分析等计算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视频。原本将于各地举办的线下活动,也因 COVID-19 改为线上,包括计算社会科学的教学、多样性、Empirica 应用、后 COVID-19、计算人口学、开发开源软件、行业合作等,面向所有人开放。
翻到今年三月在整理收听的一些社会学相关的 #播客 时做的一节笔记,关于英国在亚裔骚乱之后的移民和归化政策:

Thinking allowed,是 BBC Radio 4 星期三下午 16:00 至 16:30 播出的一个广播讨论节目,1998年首播,主要关注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如何运作。主持人 Laurie Taylor 本身也是社会学家,曾执教约克大学社会学系,后来退休了。这个节目每次会邀请几个议题的专家,用最新的研究、书讨论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Talyor 也主持了一档电视节目 In Confidence。他也被认为是 Malcolm Bradbury 的一部 campus novel The History Man 中的主人公 Howard Kirk 的原型,这部小说后来被 BBC 改编成电视剧

在最近一集 Citizenship 中,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David Bartram 讨论了为什么要有英国公民身份测试 British Citizenship Test,以及这一程序对提高移民的政治和公民生活参与度是否有帮助等问题。

Bartram 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Blaire 政府的领导之下,民众对公民身份的概念越来越关注。2002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任何想要加入英国国籍的人都必须参加并通过正式考试。引入测试是为了应对本世纪初英国北方城市爆发的骚乱。 媒体以种族术语描述了在 Bradford 和 Oldham 等城镇爆发的所谓的北方骚乱,主要参与者为亚裔青年族群。

2001 Harehills riot,西约克郡警察非法逮捕一名亚洲男子之后,100多名亚裔、白人和黑人青年一同参与了长达 6 小时的反对警察的暴乱;2001 Bradford riots,亚裔社区与该城市占多数的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反纳粹联盟与英国国家党和国民阵线等极右团体之间的对抗加剧了这一紧张关系;2001 Oldham riots,长期存在种族(特别是发生在当地白人和南亚裔社区之间)紧张关系和袭击事件引起。

媒体并没有指责当地的白人工人阶级社区引发骚乱的原因,而是指责移民未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种情况,因此引入公民身份测试,2005 年开始实施。重要的是,Bartram 指出,这项测试主要是针对英国本土白人。这种公民身份测试和仪式的归化政策,或许主要是为了让焦虑的公民相信,政府在移民问题上正在「做些事情」(Byrne 2017)。

起初,这一测试的问题偏向实际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类问题越来越多(虽然可能相较于其他国家试图引出什么是「好」的共识以期促进文化同质性相比更自由一些),但像「What year did Richard III die」这种问题和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之间的关联性也受到质疑。

Bartram 利用「Understanding Society」这一自 2009 年至 2015 年对六波移民的小组调查数据分析证明,参加并通过公民测试的人,相比没有参加的人,政治生活参与意愿反而更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而非权利或政治激进主义,即仅需遵纪守法就足以成为一个英国公民,不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或政治行动。被迫在一个强制性的公民入籍仪式上假装成一个好公民,并不会产生忠诚,反而可能会培养出一种疏离感(Bartram 2019)。

#podcasts
Benjamin Barber 认为的理想的政治人(Homo politicus)具备的特质:「dependent, yet under democracy self-determining; insufficient and ignorant, yet under democracy teachable; selfish, yet under democracy cooperative; stubborn and solipsistic, yet under democracy creative and capable of genuine self-transformation」(Barber 2003)。试译:「依赖受制,但在民主之下可自我决定;无能无知,但在民主之下可教育学习;自私自利,但在民主之下可协同合作;固执独断,但在民主之下富创造力,且可真正自我变革。」

Barber 所倡的强民主,体现于他去世之前的几年中十分强调「城市」的作用,寄希望民众积极投身的本地社区事物中,亦可养成民主素养。这种「市民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B)最先发源于巴西阿雷格里港,正好是中国至今最后一次大规模民主运动被扼杀的那一年。数十年过去,这一新型民主模式在一些地区推广开来,但发展依然缓慢。华人世界中,以城市为单位的民主实践似乎更为渺茫——中国的中央政府加强影响香港;台湾的高雄曾一度被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转折,但刚刚被罢免的市长败于总统选举,而行政院副院长辞职将参加补选,地方事务与全国性政党交织不断。

民主这个同现代性交融的乌托邦精神,在近三十年来的代议形式的主流,以及个人直接参与的公决作为补充之外,社会运动也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各种数字技术在传统民主形式还在讨论投票方式的可行性时,已先运用于各式非正式的参与政治中了。
祝大家端午快乐 🐲🚣

有些节日听起来像是全世界都在过的节(如五一国际劳动节),有的听起来像是特定国家的节日,比如明天的端午节。这是一个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节日,因此不同民族都有自身起源说法也不出奇。而缺乏全球视野地狭隘审视则会闹出笑话——2004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在大陆和台湾传媒报道下引发了民族主义风波。通过共同的庆典、节日等各式纪念活动构建身份认同,这一过程很难被体察到,少有人去刨根问祖自幼被家庭、学校、社会灌输的各种习俗。
常收听的 #播客 之一,卫报的 Audio Long Reads 今天新的一集从各角度详述了香港去年六月以来的抗议活动文字稿),包括二战之后的经济发展,英国「liberty without democracy」的殖民统治,作为中港关系晴雨表的六四守夜,新旧移民代际冲突,社会运动的形式与认知的变化等。也因面向宽泛,听完之后想到很多,但也难系统地思考。其实英国驻华使馆十天前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对中国官媒言论的回应很好地回答了许多问题(已被删除,而对于删除一事昨天发布的声明也被禁止分享此为北大未名一篇转发备份),但也就像这集播客的末尾所言,「The vigil stood not only for the city’s freedoms of assembly and expression, but also of information」。

BTW,此前我推荐播客时,给出的链接都是 Apple Podcasts,今次却提供 Google Podcasts。其实我是在 Apple 听完的(测试链接),但回去找链接时发现此一集消失了(现已恢复),而 Spotify 亦未出现此问题。

#podcasts
上一条中提及的英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声明,北大未名 BBS 上的一篇转发备份这篇声明的文章,一小时左右后被删除,此为 Google cache 备份
Promulgation of National Law 2020.pdf
331.3 KB
此前关注并梳理了去年引发震荡的《逃犯条例》草案,以及之后香港政府为阻吓援引《紧急条例》制定的《禁止蒙面规例》,而这一个多月以来热议的香港国安法则几乎没有发文讨论过。这并不是因为我不关心,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至今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增加《基本法》附件三的决定,习近平签主席令生效,香港政府刊宪这个文件,全世界才看到到底怎样的一部法律。
Le Suicide à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