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镜头语言 #武汉 #新冠 #宣传
【重返武汉:BBC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引发争议】
近日,BBC发布纪录片《重返武汉》(Covid-19: The road back to Wuhan),因为其采访内容的选取和昏暗的镜头语言引发讨论。
《重返武汉》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时隔一年,BBC记者再次返回武汉并进行采访的故事。途中采访了一些当地居民,有的表示和平常生活一样“自由自在地呼吸”,有的担心病毒卷土重来,有人表露“武汉是中国最安全的地方,中国是世界最安全的地方”,甚至还有人询问记者“你们那里结婚需要花多少钱”。
英国记者称,“你可以注意到人们态度的变化,人们似乎觉得,当疫情暴发时,政府知道如何控制这(一点)确实激发了人们的信心。”当谈到当时所采取的严格措施时,武汉一位大哥坐在自己的摊位里说道,“这一点就跟国外不同,国外他们要自由什么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自由地出去你就传染了病毒,我们封城就把门关了,我们都不出去。所以外面一消毒,我们现在是很好很好。”
因为采访内容选取一些雾蒙蒙的天空、弥漫着尘土的旧街、暗色调的批发市场、破败的环境,迅速引发了讨论,在知乎对应问题下,其中一位答主结合自身选择供应商的经验和对《僵尸新娘》的赏析,对此进行了回答,并在最后写道,“艺术手段本身,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它可以用来搞BBC,也可以用来拍爱情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BBC 该视频初始版本中,湖北省位置被平移到宁夏和鄂尔多斯一带,疑似混淆了武汉(wuhan)和乌海(wuhai),此后更正的版本删除了这一内容。
内详(telegraph)(疯死沃@zhihu)(BBC)
【重返武汉:BBC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引发争议】
近日,BBC发布纪录片《重返武汉》(Covid-19: The road back to Wuhan),因为其采访内容的选取和昏暗的镜头语言引发讨论。
《重返武汉》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时隔一年,BBC记者再次返回武汉并进行采访的故事。途中采访了一些当地居民,有的表示和平常生活一样“自由自在地呼吸”,有的担心病毒卷土重来,有人表露“武汉是中国最安全的地方,中国是世界最安全的地方”,甚至还有人询问记者“你们那里结婚需要花多少钱”。
英国记者称,“你可以注意到人们态度的变化,人们似乎觉得,当疫情暴发时,政府知道如何控制这(一点)确实激发了人们的信心。”当谈到当时所采取的严格措施时,武汉一位大哥坐在自己的摊位里说道,“这一点就跟国外不同,国外他们要自由什么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自由地出去你就传染了病毒,我们封城就把门关了,我们都不出去。所以外面一消毒,我们现在是很好很好。”
因为采访内容选取一些雾蒙蒙的天空、弥漫着尘土的旧街、暗色调的批发市场、破败的环境,迅速引发了讨论,在知乎对应问题下,其中一位答主结合自身选择供应商的经验和对《僵尸新娘》的赏析,对此进行了回答,并在最后写道,“艺术手段本身,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它可以用来搞BBC,也可以用来拍爱情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BBC 该视频初始版本中,湖北省位置被平移到宁夏和鄂尔多斯一带,疑似混淆了武汉(wuhan)和乌海(wuhai),此后更正的版本删除了这一内容。
内详(telegraph)(疯死沃@zhihu)(BBC)
Telegraph
BBC 发布武汉一年前和现在对比视频,网友:为什么故意拍的这么破败。对此,你怎么看?
我看还是有些朋友认为,有些回答过于敏感了。他们还是觉得图片与镜头没有大家说的这种影响,认为还是大家过于意识形态了。 这要怎么向那些不怎么了解的人解释呢,我来举几个鲜活的例子吧。 我是做贸易的,选用哪个供应商,基本我就能作主。当然,总归是要向公司汇报的,需要解释我做这些决定的原因。 在某些时候,我可能需要以主观因素来做些决定。比如说,我认为某个供商比较好配合,后期工作会比较简单,不怎么需要周末加班。这对我来说是个正当理由,但对公司来说就不能摆上台面,尤其是不能放在工作报告里。 又如,当几个供商都差不多,各…
#观点 #Opinion #于洋 #钟南山 #张文宏 #口罩 #隔离 #舆论 #共识 #反防疫 #宣传 #风险 #石家庄 #武汉
【于洋:信息治理与说服,中国人配合防疫的原因】
钟院士说:河北避免了十几万人感染。
已经看到网上一些言论对这个说法不满,表达方法是:希望听上海张主任怎么说。
这体现出——人们已经开始认为“不用防疫就能控制住,一定存在不影响我生活还能防疫的聪明策略”渐渐成为共识。舆论也渐渐形成了“只要严格防疫,就是懒政”的氛围。
虽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由于符合大家的期待,很容易得到认同。
所以,不要觉得欧美上街反口罩、反隔离很离谱。实际上,人们的感知风险、对风险管理难度的认知、期待等,共同决定了社会共识。
通过中国一年来的舆论氛围变化,对比欧美,我们能看到:
感知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难度认知的解释,是整个风险和应急管理中的关键——这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体现的很充分。
实际上,戴口罩、不聚集、配合防疫居家,并不是因为我国人民素质高、服从性好、文化传统更关切别人。这都是障眼法。如果大家会议去年1月底、2月初,大量的新闻都是“无素质的人不戴口罩”、“扎堆聚集被批评”这样的新闻。1月20日后,仍然有很多人不戴口罩、要去和亲戚朋友聚会。
是在舆论全面吹风,一方面让人们感受到风险高,一方面对不戴口罩和不配合防疫进行羞辱,才形成了“戴口罩、不聚集、配合防疫”的社会共识。大家也许还记得从无人机、到条幅标语、再到大喇叭,各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工具都被用来说服民众要戴口罩、不要聚集的案例。
民众的共识和配合,要靠“工程化的说服形成共识凝聚”。(于三羊鲜声 @微博)
当时武汉监测到的感染人数,和石家庄这次同一量级,为什么人们认为武汉封城晚了、但石家庄不该封城呢?这体现了,人们对封城的共识,是靠信息型塑和说服的,而不是自己进行了复杂的分析完成的。也就是Moral_Vacuum 今提到的“(民众)同时对同一个政策的观念会随机波动”(非意识形态政策观念亦然)(于三羊鲜声 @微博)
【于洋:信息治理与说服,中国人配合防疫的原因】
钟院士说:河北避免了十几万人感染。
已经看到网上一些言论对这个说法不满,表达方法是:希望听上海张主任怎么说。
这体现出——人们已经开始认为“不用防疫就能控制住,一定存在不影响我生活还能防疫的聪明策略”渐渐成为共识。舆论也渐渐形成了“只要严格防疫,就是懒政”的氛围。
虽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由于符合大家的期待,很容易得到认同。
所以,不要觉得欧美上街反口罩、反隔离很离谱。实际上,人们的感知风险、对风险管理难度的认知、期待等,共同决定了社会共识。
通过中国一年来的舆论氛围变化,对比欧美,我们能看到:
感知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难度认知的解释,是整个风险和应急管理中的关键——这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体现的很充分。
实际上,戴口罩、不聚集、配合防疫居家,并不是因为我国人民素质高、服从性好、文化传统更关切别人。这都是障眼法。如果大家会议去年1月底、2月初,大量的新闻都是“无素质的人不戴口罩”、“扎堆聚集被批评”这样的新闻。1月20日后,仍然有很多人不戴口罩、要去和亲戚朋友聚会。
是在舆论全面吹风,一方面让人们感受到风险高,一方面对不戴口罩和不配合防疫进行羞辱,才形成了“戴口罩、不聚集、配合防疫”的社会共识。大家也许还记得从无人机、到条幅标语、再到大喇叭,各个时代的信息传播工具都被用来说服民众要戴口罩、不要聚集的案例。
民众的共识和配合,要靠“工程化的说服形成共识凝聚”。(于三羊鲜声 @微博)
当时武汉监测到的感染人数,和石家庄这次同一量级,为什么人们认为武汉封城晚了、但石家庄不该封城呢?这体现了,人们对封城的共识,是靠信息型塑和说服的,而不是自己进行了复杂的分析完成的。也就是Moral_Vacuum 今提到的“(民众)同时对同一个政策的观念会随机波动”(非意识形态政策观念亦然)(于三羊鲜声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