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精选
31.6K subscribers
5.29K photos
91 files
4.05K links
精选即刻App热门话题,X: x.com/jike_collection
Crafted by @i5tar
Download Telegram
雷军今天发文: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

by @CEO来信 #科技圈大小事
在5月14日前,
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从125%降至10%,为期90天;
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45%降至30%,为期90天。(包括20%芬太尼税)

媒体提问,是否意味着美国将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30%的关税?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回应,声明引用的是4月2日对等关税以及中国的报复措施。
“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目前为30%;今年早些时候对芬太尼相关的20%关税仍然有效。该税率不包括全球范围内针对特定行业的关税。因此,部分中国商品仍将面临更高关税。”

by @互联网新鲜事 #科技圈大小事
微信成立电商!这下轮到淘宝京东PDD慌了!

刚看到新闻,腾讯今天发布全员信
涉及WXG事业群调整⬇️
1️⃣成立电商产品部
负责微信内交易模式的探索,加速发展交易基建及交易生态,运营微信交易新模式
2️⃣开放平台基础部更名为开放平台部
负责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产品的策划、研发和运营工作。

人员调整如下:
• 曾鸣(原开放平台基础部负责人)空降电商产品部,直接向张小龙汇报
• 杜嘉辉接手开放平台部,改向曾鸣汇报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我说淘宝京东pdd慌了
原因很简单⬇️
微信做电商根本不是“进场”而是“掀桌”
12.6亿月活用户+10亿微信支付绑卡+8亿小程序用户
这三个数字叠起来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把淘宝的用户量(8亿)+支付宝的支付能力(7亿)+拼多多的社交裂变(8亿)合并到一起

微信电商有三个绝招⬇️
1️⃣流量核弹:
用户每天刷微信超90分钟,随便开个入口就是亿级曝光
朋友圈广告点两下直接购物车,抖音淘宝看了都崩溃
2️⃣社交绑架:拼多多砍一刀算个球?微信群+公众号+企业微信三件套,熟人推荐转化率高3倍不止
3️⃣支付闭环:从种草到付款全在微信里跑通,支付宝?那只是个付款弹窗罢了

同时传统电商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淘宝:天天烧钱买流量,微信随便开个“发现页购物入口”就能截胡淘宝
京东:号称和微信合作十年,结果小程序GMV不到15%,纯属给微信养生态(虽然我用京东小程序hhhh
拼多多:当年靠微信起家,现在微信自己做源头供货,黄峥半夜要惊坐起

但真正恐怖的是这个⬇️
微信可能根本不走货架电商的老路!
人家玩的是“社交关系链+私域流量”的降维打击——
• 公众号推文带货(内容即货架)
• 小程序直播卖货(主播即客服)
• 微信群福利购(群主即分销)
• 朋友圈精准推荐(好友即导购)

当微信下场,中国电商或将进入"社交即服务"的新纪元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构建基于人际信任的交易网络?
这或许才是张小龙所说的"让商业存在于无形之中"的核心所在

PS:有一个点写不下,那就是微信官方Agent工具和框架,我知道已经在找合作商了

by @Max_means_best #科技圈大小事
涉案超14亿元!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一审被判死缓。

by @互联网新鲜事 #科技圈大小事
马化腾的腰健不健康,马云的出镜频不频繁,刘强东在国内的时间多不多,这些都不是经济数据,同时胜似经济数据,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恭喜小米。
没听说结婚,也没听说怀孕,突然宣布自己生了个大胖儿子。

by @_判官_ #科技圈大小事
补完昨夜的Google I/O大会,感叹量大管饱的同时,还有一点暂时的想法:

- 字节去年对于chatbot不是AI终极形态的反思是合理的,但看到问题和给出解法是两码事,目前来看,全栈式的服务体系是一个最优解,也就是瑞士军刀化,单独产品(场景)的含金量在下降;

- OpenAI看到了这一点,所以Sam才一直强调ChatGPT的终身记忆,这有点类似当年的「网络效应」,不同的是,无法被迁移拿走的不再是关系链,而是AI对你的熟悉度;

- 但是面对已经醒悟过来并全面反扑的Google,难度还是太大了,从这次「照例」拿来狙击Google的只有一个Codex就能看出,是真的弹尽粮绝了,压力都给到了GPT-5;

- Google直接在经济价值最高的本土市场全量上了AI Mode,把搜索按钮都让了出来,对自己商业模式的大动脉开刀,实在是太狠了,全世界都会盯着它未来4个Q的财报,如果真能跑通,所有平台都要大变;

- 就市场教育而言,羸弱的SaaS生态还在拖后腿,很难想象国产AI厂商能端出200美金/月的产品,打掉成本但又守不住价格的做法,用大家更熟悉的概念来定义,就是「卷」;

- 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可能真的不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逻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可灵2.0的跑分和用量还是领先的,但Veo 3会让快手腹背难安,今年是视频生成的大年,排在前面的那几张板凳是永远坐不热的;

- 从时间表来看,DeepSeek-R2实际上已经跳票了,阿里通义的牌差不多打完了,字节Seed被期待能憋个大招出来,基础模型还有多少可被突破的断层,真实性越来越存疑;

- 六小龙还不卖掉是在等着过清明节吗?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又到了每年最喜欢的环节,在北京看雷军开发布会

小米玄戒O1芯片最近很火哈,它是中国首次实现CPU/GPU/NPU全自研的芯片,关键IP自主化率42%

因为它的设计结构参考了苹果A18仿生芯片,又都有19亿晶体管,一些人觉得是苹果换皮…

实际上两者结构不同,玄戒O1是四丛集、十核心设计(4种共10颗芯片:2超大+4中核+2小核A+2小核B),苹果是2超大核+4中核。

玄戒O1的安兔兔跑分突破300万分,GeekBench单核跑分2709,比苹果低约15%,多核跑分8125,比苹果高约9%。

玄戒O1架构做到了整体性能高散热好。

雷军在发布会里提到了玄戒O1的研发过程,小米自研芯片始于2014年9月,2017年2月发布小米澎湃S1,2019年研发小芯片,2021年初重启大芯片计划,在2025年5月的今天发布玄戒O1。

小米造芯之路,共计11年。

小米玄戒O1的设计过程历时4年,花费135亿人民币。过往的微、小芯片设计经验,都起到了推动发展作用。

我看有人嘲讽小米研发时间短。

苹果当年呢?
2010年开始设计手机芯片,发布了自研芯片A4,但算是三星芯片的魔改版。2012年才发布了真正的自研芯片A6,架构由苹果子公司设计,核心设计者现在都是副总裁级别了,入职前是英特尔、AMD、ARM的精英工程师。

算起来,苹果自主造芯已有13年。

小米用时4年几乎追平苹果A18的芯片性能,挖了全球多少精英不知道,攻克的难关肯定好多,耗费心力极大,最狠的是,太敢为它铺路了。

大芯片业务一直有一个极致命的问题,生命周期很短暂,一年一迭代,装机量如果没有上千万台,就赚不回来研发成本。

在这条赛道上,死去过上百家公司,才突围出了三家先进制程的芯片公司。

雷军为玄戒O1烧了135亿研发费用,如果小米15S Pro能卖出2000万台,那么每一台里的玄戒O1芯片就价值一千美元,然而雷军给小米15SPro这部自研旗舰的定价是5499元。

可以说卖一台亏一台半的钱…

So,小米玄戒O1芯片的各项技术会广泛运用到小米Pad、小米汽车、小米家电上,摊平研发成本。

是不是很像苹果的做法?

大芯片研发就是这样,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做就做好。雷军说小米今年还会再投入60亿元,或许就是为小米玄戒O2准备的。

这是一条越来越强的路。

X上很多人对玄戒O1也有很高的关注度,认为它的性能可能介于天玑9400和骁龙至尊8之间,高通CEO被询问过太多次,公开表示高通仍是小米的战略供应商,认为小米自研芯片不会影响高通的业务。但投资者和从业者认为,随着小米芯片技术的发展和产量的提升,可能会对全球芯片市场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雷军自己是这么总结的,后来者一定不完美,总会被嘲笑,被怀疑,但后来者总有机会。

😂作为双系统使用者,我觉得目前安卓阵营的旗舰机已有很多功能超越了苹果,拍照、散热、信号、物联网、性价比等等,全都是优势。

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活儿,咱们真的干过啊。
总之,雷总在芯片上开了一个好头,和一个不可思议的好价…

by @兔撕鸡大老爷 #科技圈大小事
「连线」杂志报道了一起由Google交出搜索记录从而破获的凶杀案,还挺要素过多的:

2020年8月的一个深夜,科罗拉多州一处郊区的独栋房屋着火了,有两户人家——都是塞内加尔的移民——合租住在里面,连大人带小孩总共9个人,火灾最后导致5人丧命,其中包括年仅2岁的婴儿。

附近的监控镜头记录了有3个戴着面具的人出现在了房子外面并实施纵火,由于事发突然且残忍,除了消防之外,当地警局也出动了,警官贝克在开车前往事发地点前,掏出手机搜了一下地址——那个住宅有点偏,他担心走错路——但正是这个举动,为最终破案留下了伏笔。

如果用上帝视角来看,纵火杀掉那5个人的主犯,叫凯文,16岁,是越南移民,父亲是领高薪的会计师,家境富裕,但他却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虽不缺钱,却会干一些偷卖大麻之类的违法勾当。

凯文在暗网上找人买了一把枪,结果在线下交易时被对方给抢劫了,把他的钱包和手机都抢走了,这让凯文觉得非常丢人,自己明明是混社会的,却被社会毒打,简直不可原谅。

于是他打开iPad,通过「查找我的设备」功能,定位自己那台被抢的iPhone,发现它停留在Truckee Street 5312号。

凯文这时并不知道,苹果的这项定位功能依赖于GPS、信号塔、Wi-Fi等多个数据的组合,并不是完全精确的,精度误差很大,而他锁定的敌人,根本不是抢他手机的那伙人。

经过十来天的计划,凯文找了2个朋友一起前去报复,他们原本只是想做些扔石头砸坏窗户之类的行径,但事到临头越想越气,直至发展到带着装满汽油的油桶过去,在住户都睡着的深夜里把整个房子都烧掉了。

后来当电视台播报新闻并给出了被害者照片时,凯文才意识到自己好像找错人了,但他选择什么都不说、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警方那边这时正在头疼,监控拍到的画面没有提供太多线索,按照法律程序,他们申请电信运营商商提供了纵火案发生前后在Truckee Street 5312号附近有过活动的时候手机号码,总共有上千个,再经过一系列的交叉比对后,能够被确定案发时经过现场却没有合理原因的手机号有33个。

到了这里也就卡住了,这33个手机号的主人都和被害者没有任何往来,找不出可怀疑的动机,警方考虑到如果全都传唤审讯的话,有可能会打草惊蛇,并导致嫌犯逃往境外,于是查案陷入了僵持状态。

直到在一次会议里,警官贝克和他的同事想到,那个地址如此偏僻,连自己出警前都下意识的搜索了一遍,那么是不是可以去找Google要求调取犯罪前搜过该地址的用户记录?

「就像是一扇从未被留意过的门被打开了」,警局联系了检察官,尝试了解找Google索取这类信息以便破案的先例,并起草了一份搜查令发给Google,要求地方提供事发前15天里所有搜索过Truckee Street 5312号这组关键词的用户账号。

Google一开始拒绝了这份请求,理由是它不能在没有明确嫌疑的判断下就把用户隐私交给执法部门,但因为这起案子影响力太大——媒体都以为这是种族仇恨的犯罪——在经过了十几天的磋商后,Google选择了配合,并给出了61个在火灾前几周内搜索过那个地址的设备以及IP列表,其中5个IP在科罗拉多州本地,这5个IP里又有3个有过多次搜索该地址的行为,「恰好」和监控拍下的嫌犯人数一致。

在有了确定的怀疑对象之后,流程就通畅多了,针对这3个人的搜查令如流水般的被审批通过,他们的购物记录都被查了出来,包括能和监控画面对应上的面具、衣服等等,在压倒性的证据面前,凯文在警局里直接就认罪了。

3个人最后都被判了重刑,未满14岁的从犯之一被判10年,另一名从犯被判40年,凯文作为主犯被判60年,在宣判期间,凯文面对受害者的家人,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念道:「我是一个被愤怒懵逼的蠢货,一个夺走生命的失败者,没有任何借口,都是我的错。」

source:wired.com/story/find-my-iphone-arson-case/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Google I/O大会刚过去不久,才发现小红书是这届I/O中国区的「首席内容合作平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以前是没有这个title的,而且后续小红书也会成为Google中国开发者建设生态里唯一一个内容合作平台,属于是Google专为萝卜挖了个坑。

只能说,小红书最近几年在吸引开发者活跃这件事情,确实听到了长期的回响,不但成了前沿科技话题的集中讨论社区,还让Google这种大厂都必需接受要和中文开发者打交道、就不能绕开小红书的设定。

无论是泛科技还是独立开发这种细分内容,这一年来在小红书都是150%左右的高速增长,去年I/O大会小红书的从业者讨论笔记就有几千条,土壤正在走向成熟,到处都在破土发芽。

有个不算太冷的凉知识是,Google和Meta这类看似在中国没有直营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每年实际上都会从中国获得Billion级别的收入,Google去年来自中国的营收超过50亿美金,Meta同期更是从中国拿到了接近200亿美金,占到总营收的10%以上。

这些收入的属性当然是广告,是中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投放,虽然主要是由大厂贡献,但哪家大厂不是从开发者起步的呢?考虑到AI让代码成本再次降低,谁又知道下一代创业新贵不会从小红书上的开发者里诞生呢?

所以Google找上小红书,表示出继续服务好中国年轻开发者的态度,我打听了一下,I/O只是合作的开始,后面双方还有更深度的尝试,在把中国开发者推向世界舞台这件事上,肯定是有利无弊的。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Tim炮打视频号
想了想,我觉得最悲哀的是
只有Tim这个级别IP的反抗声才能传到视频号团队的耳朵里了。

by @Max_means_best #科技圈大小事
晚点LatePost对外卖战争打响一个多月以来的数据和研判很有看点:

- 去年中国外卖行业的峰值大约单日1亿单,而在今年这个数字已经被拔高到了单日1.4亿单,但这很显然不完全是增量订单——中国消费者突然真的多了40%的外卖消费需求——而是补贴造成的线下支付转移;

- 美团为了「不计代价」的应战,甚至不惜放任对外卖业务的补贴冲击到自己利润更厚的到店业务,在财报会议里承认,因为刺激用户选择外卖下单,很多原本计划去店里消费的用户都不去了,所以预警到店业务的增速将小幅下滑;

- 总体来说,每天多出来的那4000万外卖订单里,一半以上都是茶饮,这很容易理解,普通人很难从一日三餐变成一日五餐,但每天多喝两杯奶茶咖啡,是生理允许的,尤其是京东对于茶饮品类的依赖更高,据说占比超过50%,但京东否认了这个比例;

- 不过一天新增2000万个茶饮订单也很可怕了,按照10家门店总量来算,平均每家店每天要新做200杯茶饮,品牌商已经在开内部会评估补贴造成的后果了,担心消费者在习惯了3块钱的一杯奶茶送上门后,以后会对10块钱的正常价格感到失望;

- 在对手都在利用茶饮品类冲量的同期,美团还是选择了优势策略,拿「拼好饭」和「神抢手」两款主打低价的产品应对竞争,并成功的也让美团实现了增长,打出来的那4000万新增日订单里,有1000万订单是美团的;

- 各家平台都在模糊外卖、闪购、电商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业务上或许各自独立,但用户的感知很弱,重新掀起价格战的序幕,都是在为即时零售的心智铺路,像是淘宝会把服装品类也塞到外卖里就是例证,有点离谱但又似乎没有那么离谱;

- 平台之间吵得越凶,越是意味着它们实际上有着高度一致的共识,那就是笃信新一代的消费路径会建立在「半小时内万物送达」这个能力之上,复制外卖产业从无到有的神话——点外卖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需求——除了拼多多之外,哪家都不敢缺席这次浪潮。

by @阑夕ོ https://mp.weixin.qq.com/s/mjL3F_FDZ8j74NoR5MWVyA #科技圈大小事
百度连俄罗斯的Yandex和韩国的Naver都比不上了?

by @TomXu #科技圈大小事
五个问题,聊聊美国断供EDA

这几天,在美国政府要求下,新思、铿腾、西门子等三家公司都打算暂停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提供EDA产品。EDA中文是电子设计软件,广泛用于芯片设计、制造领域。上述三家公司在我国占据市场75%的份额,因此,断供EDA,也被认为是对我国半导体的卡脖子又紧了。

今天用五个问题来聊聊EDA.

1、问题一:芯片生产,不用EDA软件可以吗?

答案是早期可以。芯片就是在晶圆上布局各种晶体管,不同的布局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早期半导体设计,全靠手搓。拿着图纸一点点计算、一点点画图。那时候是可以不用EDA的。

但是,现在晶体管数量动辄几十、上百亿个,靠人力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必须使用EDA软件来辅助。

雷军说,芯片设计很烧钱,每代投入10亿美元。但是,根据加州大学之前的一个测算,如果没有EDA,设计费用则会扩大近200倍。

所以,EDA被誉为半导体里的最高杠杆,虽然全球产值不过一百多亿美元,但却可以影响全球五千多亿集成电路市场、几万亿电子产业的发展。

2、问题二:EDA是一个软件吗?

EDA是一类软件的统称,它实际上是一系列工具,比如时序设计、仿真、良率检测等等。在设计、制造、检测都会用到。EDA对于研发人员,就相当于漫画师以前都是手绘,现在有了PS软件。不用再手动画,而是在软件里编程或点选工具即可。随着芯片制造工艺提升,工具也在增加。

EDA公司除了工具,还有个产品叫IP,就是经常使用的功能,标准化为可以直接调用的模块。就跟装修设计一样,你可以用设计软件设计自己的房子,也可以在设计卫生间、厨房、或者照明、通风等功能时,直接用设计好的方案。

IP很重要,可以节省大量精力。而海外EDA公司,也得益于其IP的独占。比如Cadence(铿腾电子)拥有大量模拟电路IP,它也是模拟及混合信号电路设计的王者;而Synopsys(新思科技)的IP库更偏向DC综合、PT时序分析,因此,新思在数字芯片领域也独占鳌头。

EDA里还有个工具是仿真。也就是在芯片还没流片,也就是到工厂生产小样之前,先用软件模拟真实环境,看看会不会出错。如果不出错,再去工厂生产。毕竟,流片的成本很高,都是几千万元。先用软件来纠错,就很关键了。

所以,EDA龙头公司,其实是拥有一系列很好用、很重要的工具和IP库。

3、问题三:EDA软件,难以替换?

如果点外卖,用美团和饿了么、京东其实都一样,谁便宜用谁。用户更换软件并不会有问题。但EDA要替换,难度有点大。

一方面,工具用惯了,要换新工具,还要熟悉界面、调整兼容等。另外可能还要面临工具不全的状况。不过,这个问题也不难,如果生存被威胁了,那也必须得换。

另一方面,EDA有一定的网络效应,不只是芯片设计公司在用,芯片制造公司也在用。尤其有新的工艺出现时,芯片设计的参数,必须和制造公司同步才能生产。一个人更换,合作伙伴也得更换,如果你自身力量不够,其他伙伴不配合的话,就很难办了。
对于大陆而言,也算还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本土EDA、本土芯片制造公司,还是可以谈的。

所以,更换EDA供应商,虽然代价很大,但并非做不到。

4、问题四:用盗版EDA、或者旧版的,可以不可以?
当然可以,但是不好用。
如果用旧版的软件,就会出现处处“脱节”:做设计时无法获得最新的设计IP库,找代工厂时又无法匹配。长此以往,技术越来越落后,合作伙伴也越来越少。

破解呢,难度很大。即使破解成功,也没有办法获取最新的IP,一旦二次验证还是会被锁定。导致技术还是落后的。而且破解的做法,也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可行之路,还是要国产崛起。

5、问题五:国产化的难点在哪里?

其实,我国EDA软件起步并不晚。1993年就有熊猫系统的研发,但是,在1994年海外对中国的禁运取消了,海外EDA就开始到国内销售。

你想,那个时候,海外产品肯定是领先的,国产EDA功能少、不好用,产业链配合也少,所以发展就越来越落后。一步慢、步步慢。

研发人员也越来越少,但还好有一小批甘愿坐冷板凳的工程师,他们为国产EDA保留了火种。华大九天、广立微、概伦电子也陆续上市,有了融资;自主化的重视度也在加强,发展也开始加速。

但是,国产化现在还有个风险,就是,格局有点分散。

回看海外EDA巨头的发展,都是一步步并购做大的。但是,国内呢,现在有几十家EDA公司,有些工具还都差不多,这样就会导致精力分散。

有市场竞争当然是好事儿,但是对于当下自主突破而言,太分散就会浪费资源。彼此之间还要竞争,也不利于产业链整体推动。而且还要担心,是否有一些滥竽充数的公司,借着国产自主的风,只忽悠钱不做事儿。

而把资源集中,形成几家有效竞争,可以提高效率,也能带动产业链都能参与进来、互相支持,最终形成国产全链条的突破。

by @董指导 #科技圈大小事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Gemini打大模型价格战有着天生的优势。nVidia有着75%的毛利率,55%的净利率。而谷歌由于使用自己的芯片可以在打价格战时在硬件方面节省至少一半的开销。在未来,随着Azure和AWS专用硬件的推广,以及OpenAI自己的芯片的研发,大模型价格战版图可能会不断变化。但至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谷歌还享受着成本红利。

by @斯图亚特 #科技圈大小事
一点不负责任的嚼舌根:

社区团购这个概念就不太行,团购是old world的商业模式,旧瓶换新酒的成功案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无人(仓)的效率一定高于有人(团),虽然人在分配系统里能爆发出更大的主动性,但也根除不了不确定性;

还记得红红火火的微商么,虽然也不至于死绝,但现在已经没有声称靠朋友圈去改造供应链的海报里;

事实证明,抄的所有近道最后都要以从掉进去的坑里重新爬出去来完成动能守恒,偷家经不起时间的捶打;

拼多多也未必接得住整个烫手山芋,这可能是一个被动垄断后都无法规模化盈利的行业,连恭喜都显得恶毒;

腾笼换鸟之后,即时零售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作为硕果仅存的增量故事,相信与否不是科学问题,是态度问题;

东子怕是又有话要说了⋯⋯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
PDD 人效一骑绝尘

by @宫十三 #科技圈大小事
根本不讲武德,又是一场大战
Google 杀疯了,放出对标 Claude Code 和 Cursor 的 Gemini CLI
不要100美金,直接免费提供。
不仅免费,而且开源,一发布瞬间 3k Star!
每天1000次调用以内都免费,非常之离谱。
不管具体水平怎么说,先试试吧。

https://github.com/google-gemini/gemini-cli

by @orange.ai #科技圈大小事
小米AI眼镜和雷鸟V3 Slim一样都是又没屏幕(GUI)又没多模态AI(图1,2是它们各自画饼的仅有的多模态功能…),也就是既不AR也不AI,相当于只是个带相机的耳机。
在可穿戴设备中,眼镜最适合AI,就是因为它在多模态输入和多模态输出方面独一无二的潜力,没GUI就没后者,只把传感器当相机用就没前者,一无是处,还不如做成能拍照的耳机(Meta在做)。

总结下百镜大战(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7331a3af028aec83d5f37a4?s=ewoidSI6ICI1NWY3OTZmYzE3NjYwMDEzMDBjZGRlZTUiCn0= )的四个赛道:

1. 无屏幕(视觉输出)的低端AI眼镜,相当于内置到眼镜里的带传感器(视觉输入、触觉输入)的智能耳机(听觉输入、听觉输出)。价位可压到2000左右

2. 在赛道1的基础上增加单眼屏幕,有视觉输出和2D GUI能力,但无法动态调整GUI跟空间环境的关系(也就是无法结合),相当于再把一只小智能手表的表盘塞进眼镜,放在镜片上的固定位置。价位可压到3000左右。但如果包含了赛道4的算力和第三方应用能力,从赛道1的「功能机」变成赛道4的「智能机」,价位就要上1000美元了…

3. 有双眼屏幕的低端AR眼镜,相当于内置到眼镜里的外接显示器。有视觉输出能力,2D GUI能跟空间环境有一定动态关系,一个关系是定位,能悬停(3个自由度,GUI不随头部移动)或锚定(6个自由度,GUI不随身体移动,类似Vision Pro的窗口),一个关系是遮挡(屏幕本身无法有效遮挡背景,需要光致变色对环境做整体遮挡)。如果不含赛道1/赛道4的视觉传感器(多模态输入)、不含赛道1的算力(AI)和赛道4的算力(应用),价位可压到3000左右

4. 在赛道3的基础上增加强大算力(比如外接一个盒子)和传感器(除了视觉输入,可能还有基于外接可穿戴设备的手势/身体姿态输入,比如肌电手环),引入更高端的波导光学显示技术,就得到全功能高端AI+AR眼镜。相当于把XR头显一体机加智能手机的算力和传感器塞进或外接到眼镜上。GUI能超越2D融入3D内容,GUI中的不同应用/容器能各自独立的跟空间环境形成动态关系,包括3-6自由度的定位和Spatial Layout,独立的、有空间关系的遮挡(不需要镜片整体变色,不仅能遮挡还有前后位置关系)。价位上万

产品样本和示例:

赛道1:Meta的RayBan眼镜(产品线代号Supernova)、雷鸟V3 Slim、小米AI眼镜

赛道2:以前的Google Glasses、Vuzix Z100
赛道2高端版变体:Meta计划今年发布的Hypernova产品线
赛道2企业版变体:Rokid Glass 2

赛道3:XREAL One、XREAL Air 2 Pro、雷鸟Air 3s、Rokid Max、Rokid Air
赛道3 的AR高端版变体:XREAL Air 2 Ultra
赛道3 的AI高端版变体:XREAL Project Aura

赛道4:Meta Orion、Samsung Haean
赛道4的2D版变体:雷鸟X3 Pro

我的导购建议:

赛道1 - 没多模态AI能力就别买

赛道2 - 在赛道4技术成熟前做过渡的赛道2高端版可买,适合早期用户、生产力用户、开发者用户

赛道3 - AI高端版的产品设计成熟后把成本打下来有希望成为大众产品。没AI的赛道3只能算小众产品,有随身/户外显示器需求可考虑

赛道4 - 会跟轻量MR头显的产品设计和应用生态趋同。适合早期用户、生产力用户、开发者用户

by @dexteryy #科技圈大小事
阿里刚刚发完2025财年年报,数据还算亮眼,这届管理层写了上任以来的第二封股东信,也总算走到了不再需要对市场解释自己要做什么选择的阶段,从发牌变成了出牌。

发牌的时候,只知道自己手上有什么牌,再怎么有计划,也不清楚这么打会有什么结果,而在出牌的时候,根据已经打出去的牌面和反馈,确定性只会越来越高。

对于阿里而言,重回正轨、估值修复这些「欲扬先抑」的词句,已经是上一个版本的调门了,新的表达方式,是用对的结果核验对的原因。

归因是很重要的,前几天刷到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发贴,大意是说阿里走的弯路之一就包括错误的归因,顺境时过分自我膨胀,逆境时又过分自我怀疑。

听起来确实话不糙理也不糙,阿里内网屡有热贴出圈,大多数相互明白的问题,都能用归因迷惑来做出解释。

公允地说,过去两年来,阿里的战略清晰很多。聚焦核心业务、重注AI,都是过去两年来经过时间验证的正确结果。从好的结果出发,阿里也要让大伙知道公司变革折腾的理由是什么: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正确的做事情。

简单来说,阿里对于核心业务的定义就是「基本盘+未来」,电商是基本盘,AI+云构建起阿里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二者未来必然会有交叉甚至融合,电商本身也是AI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所以必须并行增长,用战略换未来。

组织架构的最近变动也对应得上,饿了么和飞猪突然并入电商事业群,以及合伙人名单的瘦身缩减,都是在不断厘清聚焦的目标,加上退出高鑫、银泰,排除多余的干扰,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除了重要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事情。

当然,不重要的事情,未必没有价值,只是这个价值不能再由集团来赋予,得是业务自己去挣到手,所以在这一年来,大文娱盈利了,高德盈利了,盒马盈利了,多个业务经营效率提升,称得上是一个小而意外的奇观了。

所以在上一个财年,阿里在营收继续增长的前提下,净利大涨77%,这就是学会「划重点」的回报,淘天、阿里云、钉钉、夸克等代表性业务的表现也普遍亮眼,各自出击,各有担当,这是最好的管理观感。

至于「AI+云」,这可能是阿里最长志气的一面旗帜了,很多时候,信心的来源其实会是对手给的,随着Qwen 3仍然扮演着开源大模型的扛把子——通义全系列下载量超过3亿次,全球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个——Meta的Llama 4已经完败下来,扎克伯格到处开支票买人的行为,更是显出内部的不堪,所以才想通过收购「弯道超车」。

这边风景独好,当然可以松弛。但阿里还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蔡崇信和吴泳铭在股东信的结尾写得很有意思,说阿里这家公司没有守成的基因,永远在创业的路上。

守成和创业的争辩,出自司马光的「资政通鉴」,唐太宗问房玄龄和魏征:「创业与守成孰难?」两人一个经历了打天下,一个起身于守天下,自然分别表示创业更难和守成更难。

话虽如此,政治和商业、权力和技术的差别巨大,阿里意欲告诉股东的,不过是科技史的常识,AI时代技术趋势瞬息万变,那些产品和服务并非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固定资产,守是守不住的,在一个各行各业都在「打破常规」的趋势里,阿里也要确保组织的朝气。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描述的从来不是年纪,而是心态和周期。

by @阑夕ོ #科技圈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