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3K subscribers
118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68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美国总统这一职位的影响,早已超过合众国的边界,远伸至各大陆、海岛上,却依然只能由单一国家内的选民决定;选举的程序,依然遵照着百年前的选举人团(12th AmendmenthistoryNCSL)和赢家通吃(FPTPMaine)的怪异安排;这场选举,甚至和有些州没什么关系,只是由少数关键州左右结果;而其结果,甚至需要在一个多月后才尘埃落定。

今次选举,许多美国的传媒淡化了对选举结果的预测,比如 CNN 将重点转向关注出口民调 。而我也只关注了两家机构——FiveThirtyEightThe EconomistAndrew Gelman 与 Jessica Hullman 和 Christopher Wlezien 也在九月初撰文对这两间的统计模型展开了分析,他也在博客上更新这些模型的后续讨论。#新闻

不过关于「预测」和「投票」,有两篇轻松文章也可帮助后设视角思考——Adam Elkus 的 The Predictioneer's Predicament,及 Nadia Eghbal 的 The problem with voting
英国近半世纪以来的各类学术研究,大体上有着对殖民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并在教学与研究中力求非殖民化(decolonial ),与其历史密不可分。萨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后殖民与非殖民化研究教授 Gurminder K Bhambra,她自己的著作 Connected Sociologies 在 Bloomsbury 以开放获取形式出版,也拓展为全球时代理论丛书(Theory for a Global Age),2015 年后转由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发行,惟并非开放获取。Bhambra 也是一些社会学开放项目的编辑、发起和负责人,如全球社会理论(Global Social Theory),以及与其著作 Connected Sociologies 同名的课程项目网站。

全球社会理论Global Social Theory)是一个提供全球视角关注社会理论的免费资源网站,目前主要是英国的学者参与协同贡献,分为概念学者主题三类。另外也有课程大纲和阅读书单,有研究方法与伦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

连接的社会学课程项目Connected Sociologies Curriculum Project)则是试图打破社会学看历史时,西方崛起与现代性出现的隐含共识叙述,由此出发提供一些课程补充全球进程中被忽略的部分。目前已有三个课程

除了 Bhambra 这两个项目,还有牛津大学各学院专业的学生发起的非主流阅读书单项目The Alternative Reading List Project),希望提供被主流学界边缘或排除的视角下的材料,主要集中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
The Sociologist
A Very Short List of Rock'n'Roll and Sociology
去年底一次去摇滚现场前,整理了一个社会学视角下摇滚乐相关的 课程和文献材料,其中第一条就是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杨友仁教授的摇滚社会学课程,也关注了他的 academia 页面,其论著与 #课程 大纲多公开于此。#学者 #著作 #论文

最近读了他在 2018 年城大出版的《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中港台教育研究》一书中的 章节,讨论社会运动与社会学教学的关系,才进一步了解他的本行——都市社会学,马克思主义都市理论,以及中港台比较研究。他的课程「--港的城市再發展與居住正義」也在YouTube 上公开了 全程教学影像,所涉城市有台北、台中、台南、香港、上海、深圳等。
Christopher Till 近来开设的一档谈社会理论的 #播客 节目——Social Theory Podcast 第一季完结,共六集,每集关注一位重要社会理论的思想者,并与现今学者讨论。其中第一集与第五集的主题是广为人知、影响范围超过学科边界的 Karl Marx、George Herbert Mead,而其余则主要关注的则是传统主流学界较少关注的学者及其理论,正如此前 提及 的英国社会科学界的非殖民反思潮流。有非裔美国社会学家与民权运动家 W. E. B. Du Bois、第一位女性社会学家 Harriet Martineau、引入 Gemeinschaft(共同体)与 Gesellschaft(社会体)概念的德国社会学家 Ferdinand Tönnies,以及十四至十五世纪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学者 Ibn Khaldun。#学者

最近一段时间播客的热潮进一步高涨,牛津路透社新闻研究所(RISJ)前几日发布了一份每日新闻播客的 报告,其中观察了美、英、澳、法、瑞典和丹麦的 102 个播客节目。美国的《纽约时报》旗下的 The Daily 影响力最大,甚至成为推动美国每日新闻播客爆炸增长的动因。主要收听群体是受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高的年轻人,也有固定收听的习惯,有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故而各家公司倾入资源。这篇报告也将每日新闻播客分为四类,延伸谈话、深度挖掘、新闻综述、微型简报,The Daily 和我常听的 Today in Focus 就属于其中的深度挖掘,也是占比最高的一类,其不超过二十五分钟的中等时长利于收听,且能展现新闻质量与专业。#新闻

流行病肆虐,其他类型的播客节目收听下降,而新闻播客短暂下滑之后一路上升,但人们对新闻资讯与健康卫生的关注不一定同步增加。美国主流媒体对 COIVD-19 的报道相比数月前并未减少,而为了与大选资讯竞争也出现危言耸听的趋势,反而令公众 冷漠。社会学家 Zeynep Tufekci 前段时间在播客 Recode Media 的 一期 中就谈及了传媒生产报道与读者之间的价值断裂。

#podcasts
明后两日(11 月 28、29 日)将于国立台湾大学举办 2020 年台湾社会学年会,今年也是台大社会学系创系六十周年。目前只有 日程表,暂无摘要。也整理了一下近年的摘要(201720182019,仅 2017 年有少量包含正文)。会议主题从 2017 年的「社流感(Sociofluenza)集体行动新视界」、2018 年「行动中的社会学」、2019 年「在虚实之间: 关键时代的台湾社会与社会学」,来到今年的「疫起看社会:全球钜变中的台湾社会学」。
The Sociologist
中美英港四地代议机构内女性民意代表比例变化,数据来自 各国议会联盟开放数据平台 、Wikipedia 各页面 ¹ ² ³ ,以及 香港立法会研究刊物 ,并作一定处理。 虽然单靠比例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女性在竞选公职等公共活动中的不平等。刚刚结束的英国大选新闻中,报道了女性议员比例上升,然仅有三成。 这两天中国的春蕾计划捐助「非女童」,以及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的孤儿捐助项目仅可选择男性等问题,再次引起关于性别不平等、慈善组织信任、公益透明等问题的讨论。 随便一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问问母…
Datawrapper 的博客 Chartable 今次的每周图表(Weekly Chart)讨论了一个重要的性别议题,即各国代议组织中的成员中女性占比依旧很低。去年底 整理了 中美英港四地女性民意代表比例变化,时隔一年,中国暂无变动,香港目前第六届立法会中女性议员数量 进一步减少,英国微弱提高,而美国则微弱下降。相比之下,该则文末提及的台湾,女性立委比例从当时第九届 38.05% 提高至 今届 41.59%,系亚洲最高。

Chartable 一文 中关注了比例超六成、为全球最高的非洲国家卢旺达。卢旺达 1994 年发生 种族灭绝,三个月左右有至少 50 万人被屠杀。其后女性人口占 70%,政治参与提升,而冲突一段时间之后热情仍未降低。卢旺达议会中的女性比例也并非一蹴而就,从最初 1994 年 11.4% 不断提升,至 2003 年将妇女保障名额制度列入新宪法。虽然女性比例提高后,性别议题的关注也随之上升,议会中的风尚变化也令女性议员更自信,但政策制定产生却没有太大影响(Devlin 2008)。配额制度的确可以迅速提高女性议员比例,但也或许会减少争取性别平等的动力。

台湾的配额制度,在九十年代民主化之前,与如今的中国大陆一样,都是承继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妇女运动,迁台与建政后均无成规模妇女运动,因而停滞。台湾在之后大幅度提高配额水平,则是在外交被孤立背景下,作为一种国内政治行为响应国际规范传播的方式扩散影响力的表现。与卢旺达相似,保留配额的做法在后期也会造成其他衍生问题,比如女性主义视角下这一政策反而降低女性参与政治的荣誉感,也容易变成政党选举策略中争夺席次的工具(Huang 2015)。亚洲的案例表现出,制度的产生似乎与经济发展程度、女性主义运动水平并无直接关联,究竟是否要通过配额的方式提高和保证女性政治参与权利还存在很多争议。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法律史研究室,近二十年来的国际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中,目前 2016 年的 《史料与法史学》、2013 年的《性别、宗教、种族、阶级与中国传统司法》和 2008 年的2008《传统中国法律的理念与实践》三部可全文下载。
纽约市地铁百年有余,与这座大都会一同,早已成为一种重要流行文化。关于地铁的研究,有《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Un Ethnologue Dans Le Metro, English translation)的民族志分析,也有社会结构角度的 观察思考,以及地铁线路分布不平等的 关系,不过依然不多。或许是地铁的分布不广泛——许多国家只有少数城市存在快速交通系统,或者会将其放在都市、公共空间、交通网络、经济、生态等研究中的附属地位上看待。而关于地铁系统地图就更少了,近年来在平面设计、字体排印等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交通运输、人流分析、都市设计、人类行为、信息可视化等社会科学研究中偶尔会涉及。今年十月,新版的纽约市地铁地图推出了实时数字版,目前还在测试阶段。近百年来的绘制史中,争议不断,新版地图也不例外。阅读下面的报道、文章、书籍和短片,了解近半世纪以来的简要历程。

- 1970 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 (PDF, 2014 reissue)
- The Subway Map That Rattled New Yorkers - NYT
- R.I.P. Massimo Vignelli, One Of The Greatest 20th Century Designers - Fast Company
- Browse Massimo Vignelli’s NYC Subway Manual On Twitter - Fast Company
- The Great Subway Map War of 1978, revisited - The Verge

- New York City’s Live Subway Map
- Film The Map - Work&Co
- Release (MTA Press Conference, Work&Co, Curbed, Fast Company, TimeOut, Gothamist, NYT)
加拿大新左派政治经济学家 Leo Panitch 前日(19日)COVID-19 不治 离世,其共同编辑的《社会主义年鉴》(Socialist Register存档 可线上查阅,2011 年之前可自由获取。
在康奈尔大学读资讯科学博士的 Andy Zhao,在其 Matters 上自去年 3 月起,对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上 Margaret E. Roberts 的 Resilience to Online Censorship (对网络审查不服从的韧性)一文展开翻译,每次更新一个章节,至今更新完毕。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专制主义审查的回复力(意识到审查的存在、抵抗的措施和能力、避免分裂极化)似乎越来越弱。去年断断续续,我也不自觉地零星读到许多审查相关的著述,也如 Andy 所作译注中提及的,信息鸿沟在中国大陆背景中也值得注意。下面是过去一年中我所看到的相关材料——

## 資訊資本主義
Kapczynski, A. (2020). The Law of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Yale Law Journal, 129(5), 1460-1515.
The Yale Law Journal 上一篇法律視角的一篇論文,結合兩本著作,一本是 Shoshana Zuboff 的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另一本是 Julie E. Cohen 的 Between Truth and Power: The Legal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Nedzhvetskaya, N. (2019). Brave New (Digital) World: Translating Knowledge into Collective Action - Shoshana Zuboff,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9).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0(3), 528-533.
(对 Zuboff 的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另一篇書評)

Bartley, T. (2019). The Digital Surveillance Societ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8(6), 622–627.
(去年底看到的對四本書的書評。其中第一本是上面的 Zuboff 的書。其他三本為:
1. Eubanks, V. (2018). Automating Inequality: How High-tech Tools Profile, Police, and Punish the Poor. St. Martin's Press. (LSE Review)
2. Harcourt, B. E. (2015). Exposed: Desir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view: Lee, T. (2016). Exposed: Desir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by Bernard E. Harcour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364 pp. $35.00 Hardcover. European Journal of Risk Regulation, 7(02), 463–465.)
3. Bamberger, K. A., & Mulligan, D. K. (2015). Privacy on the ground: driving corporate behavio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MIT Press.

Gran, A.-B., Booth, P., & Bucher, T. (2020). To be or not to be algorithm aware: a question of a new digital divid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doi:10.1080/1369118x.2020.1736124

You can handle the post-truth: a pocket guide to the surreal internet

Brazil is sliding into techno-authoritarianism


## 網路審查
Roberts, S. T. (2019). Behind the screen: Content moderation in the shadows of social med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万有引力之虫
- NYU 关于美国社交媒体内容审查和审核员的报告
- 关于内容审核员最全面的著作 Sarah T. Roberts 的 Behind the Screen

Roberts, M. E. (2020). Resilience to Online Censorship.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olisci-050718-032837
与审查共存(一):沉默的不服从
与审查共存(二):对信息征税
与审查共存(三):审查还可以产生什么影响
与审查共存(四):无察觉,不反抗
与审查共存(五):上有对策
与审查共存(六):因人而异的不服从
与审查共存(七):选择性审查的影响
与审查共存(八):未来

Esberg, J. (2020). Censorship as Reward: Evidence from Pop Culture Censorship in Chil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4(3), 821-836.

Keremoğlu, E., & Weidmann, N. B. (2020). How Dictators Control the Internet: A Review Essa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0010414020912278.


## 數字鴻溝
Reisdorf, B. C., Triwibowo, W., & Yankelevich, A. (2020). Laptop or Bust: How Lack of Technology Affects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220919145


## 中國的互聯網控制
Creemers, R. (2017). Cyber China: Upgrading propaganda, public opinion work and social manage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6(103), 85-100.

King, G., Pan, J., & Roberts, M. E. (2013).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2), 326-343.

Huang, H. (2017). A war of (mis) information: The political effects of rumors and rumor rebuttals in an authoritarian countr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7(2), 283-311.

King, G., Pan, J., & Roberts, M. E. (2017).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abricates social media posts for strategic distraction, not engaged argu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1(3), 484-501.

Yang, Y. (2016). The Internet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2), 353-372. (下接
接上

Zhang, Y. (2018). The Internet in China: New Method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3(1), 121–133.

Hobbs, W. R., & Roberts, M. E. (2018). How sudden censorship can increase access to inform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2(3), 621-636.

Xu, X. (2020). To Repress or to Co-opt? Authoritarian Control in the Age of Digital Surveill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doi/10.1111/ajps.12514


## 威權之下的中國學術研究
Greitens, S. C., & Truex, R. (2019). Repressive Experiences among China Scholars: New Evidence from Survey Data. The China Quarterly, 1-27.

Chinese state censorship of COVID-19 research represents a looming crisis for academic publishers
补充一部讨论互联网审查的工作生产、全球影响、社交媒体加剧冲突等议题的德国纪录片 The Cleaners(原名 Im Schatten der Netzwelt,网络阴影之下)。Hans Block 和 Moritz Riesewieck 执导,他们也在 TED 上 讲述了 关于「数字清洁」(digital cleaning)的问题。不过我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是在 DW 的 YouTube 频道,分为 两集播出,目前均已失效,原因不明。一部讲述内容被删除的影片,自身却(或被)删除,不论是因著作权还是其他原因都表现出足够的讽刺。Internet Archive 上仍可找到 播出日存档 回看,也可 在此 下载观看。
Telegram 创办人 Pavel Durov 前两日在他的频道上 引介 了巴西和土耳其两国总统新开办的频道,也列出了此前已创建的各国领导人频道,墨西哥、法国、新加坡、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台湾、埃塞俄比亚和以色列。由此简单对比了一下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互联网用户数、领导人频道订阅数和ERR(Engagement Rate by Reach,一月之内的每篇帖子送达数与订阅者数比率)。

- 出于用户隐私安全考虑,Telegram 官方的用户统计数据较少,且因该工具长期在互联网审查严峻国家流行,用户多采用突破封锁技术,故难以了解用户的国家分布。或许本国领导人频道的关注者主要为该国公民。
- 这几个国家中,人口总数较少的国家中的互联网用户比例更高,如台湾、新加坡,而北方国家(Global North)中如法国比例也较高。
- 而领导人订阅者占互联网用户比例上,反而是南方国家(Global South)更高,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法国的订阅者数量则最低。
- ERR 数据来自 TGStat, 反映受众活跃度,供参考。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频道活跃度与订阅者占该国互联网用户比例相关,仅法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情况相反。法国总理频道 ERR 最高,或与近期互动模式有关;乌兹别克斯坦总统频道 ERR 相比订阅者数较其他国家更低,以色列亦然,或与两国语言小众减少跨语言传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