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25K subscribers
118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69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rss: https://sociologist.vercel.app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lib: @thesoclib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f3QsnzA1k

现在,英国议会(UK Parliament)正在进行下院议长选举(House of Commons Speaker Election)。

本世纪第二位议长 John Bercow 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议会本身要出名,这与议会的数字化和互联网传播紧密相关。他于九月宣布了将在十月底总辞,即下院议长和议员(MP)职务。若是对英国议会稍加了解,唯一一位女性议长 Betty Boothroyd 不容忽视。她在 1992 年的议长选举中当选,并拒绝带假发。

这个视频是 Politico 在 1999 年出版的 VHS,精选了自下院引进电视直播始头十年的演讲,其中也有对 Boothroyd 的采访。

之所以关注英国议会,第一是最近读了Niels Goet 的博士论文(2017),利用机器学习对 1811 年到 2015 年这两百多年间的数据和演讲进行了政治偏好测量,关注辩论规则演变;第二是前段时间访问了日本国会(National Diet of Japan),对于「congress」、「parliament」和「diet」的问题或许以后会展开研究一下。

Goet, N. (2017). The politics of procedural choice: regulating legislative debate in the UK House of Commons, 1811–2015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偶尔在某些学术数据库看到一两篇文章是开放存取的,并不会有任何欣喜,反而是觉得噁心。每次用 JSTOR,都会缅怀 Aaron Swartz。昨晚帮朋友的朋友下载了一篇复旦某教授在外刊上的一篇文章,如果能帮忙都不会拒绝。前两天发的 文章 整理了牛津大学的硕士课程材料,虽然花了点时间,还是把能找到的材料都传到 Google Drive 了。

#群学呓言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这部电影是上条消息提到的 Aaron Swartz 的纪录片。在版权意识淡漠的中国,很难想象会有人因为大量下载学术论文而被政府以刑事重罪起诉,并不堪压力而自杀。而这位致力于打破知识壁垒的海盗,同时也是 RSS、Reddit、Create Commons 的重要参与者和创建者。

高中的我看到这部电影,对我确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时候开始在哔哩哔哩做一些开源项目的介绍,写作和翻译关于开源的文章。虽然今天不得不专心学术,但却因为这些经历和体验,并不会认为象牙塔的砖瓦自古以来就不容修葺,而对学术过程本身时刻抱着反思的心态。

至少我认为:
a.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能被视作所处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工具亦然;
b. 学识的程度可以成为头衔、职称、地位的标准,但形成学识的知识本身并不应该被如此三六九等地分化;
c. 政治无处不在,哪怕是从事应用科学或是形式科学的研究,也不意味着只应成投身于生产力的提升而不能参与改变上层建筑。
周四的北大社会学海外学者讲坛的题目是「本土到国际」。虽然自社会学诞生伊始就存在「跨国倾向」,学术重镇的迁移也并未产生学科的国别化,但几乎所有国家的都不得不面对理论范式的本土化问题。
相较大陆来说,香港显得更加国际化,学术领域亦然。不过最近公布的2020年THE 世界大学排名 却显示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许多大学在社会科学的国际化程度方面下降。影响排名的重要因素是国际教职员与学生的比例,以及国际出版情况,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在这几项指标都有下降。除此之外,近年来香港问题变得敏感也对香港许多大学的国际化产生影响。
不过或许还有资金困难的原因吧。阮曾媛琪目前已从理大副校长一职荣休,而在她升任副校长之前,2005年担任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时,因为财政赤字,将实习导师的四分之三职转为半职,升任后承诺不再以此种理由裁员。不过就在她去年四月卸任后,多位导师即被裁员,进而引发师生集会。
斯诺登的言论和想法并不新颖,技术也并不高超,但勇于打破沉默,揭露政府违反法律与伦理的行为确实值得被传颂。今天在 Twitter 上围对于新书的中文译本存在大量删节问题,他呼吁中文读者参与补全内容。而豆瓣等社区也有拒绝购买中文译本的声音。环球时报甚至以此书进行抽奖活动。
虽然限制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审查在中国十分普遍,闻名全球,但斯诺登亦然选择和中国出版社签订协议。对此也有意见指出他对此或许并不是完全不知情,反而利用此议题扩大舆论。
不过就算如此,我倒也不觉得是坏事,毕竟可以把问题丢到台面上被审视一次。

下载 Permanent Reco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U-zDU6aQ0

这个视频标题就足够吸引我点进去一看。不过看完之后确实受益匪浅。Marty Lobdell 执教多年心理学,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建议并不是基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依据行为科学、心理学的理论,而又结合生动直观的案例讲述,易于理解。其实是将学习效率提高这件事转化为对休息、奖励系统、行为强化、认知方式、睡眠等的优化。
浙江省图书馆数字资源,是国内为数不多注册简单,覆盖范围广泛的公共数字图书馆。因可以访问国内外多个学术数据库,成为许多学者外出无法使用学校网络的替代方案。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标称仍可访问的数据库实际上已经过期,或直接无法访问。还是希望这样的开放资源能更多的惠及社会。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曾在语文课的 一次演讲 上倡导大家从阅读专业论文开始,而那个时候我最常访问的是刚刚建立的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至今仍然时常使用,其覆盖了大部分国内的人文社科期刊。或许日后有机会会专门介绍一下公开、半公开、游走在法律边缘和非法的获取学术资源的方式。如果你有经验乐于同大家分享,也可以点击进入下方评论参与讨论。
https://archiveprogram.github.com

GitHub 这个代码存档项目找来的几位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其他几个存档项目的参与者,似乎都没有开通过 GitHub 账户。唯一找到一个同名的 Alexander Rose 并不是 Long Now Foundation 的执行董事,而是生物学家。虽然 GitHub 的核心特性是对代码进行软件版本控制,但实际上运用范围并没有限制,任何需要追踪管理、协同作业的项目都可以使用它。比如那位同名的生物学家,参与蛋白质数据库RCSB和大分子技术栈Mol*项目,fork 的多是可视化的项目。相比而言,人文学科则少涉及数据处理,甚至许多学者都不知晓 GitHub。而当他们面对陌生事物时,往往又带有文学性的悲观预言或浪漫想象。或许随着学科壁垒的逐渐消融,这样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吧。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对分布于 MIT 诸院系中的社会学课程做了简单的「可视化」,数据来自 MIT OpenCourseWare 和其他院系网站。随后也会整理一下细致的资讯发布在网站上。若论学术影响力,MIT 无论在研究成果、教学能力、著作出版等领域,都算不上所谓顶尖或者一流,但他们对于打破学科界限和运用新技术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经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tWUf71xFQE

昨晚在酒店实在闲着无聊就打开电视,看到了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节目访谈澳门新特首贺一诚。江浙口音浓重的他,一开口,让我回想起初中时教政治的班主任。

因与内地联系紧密,加之土地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也非重要金融地位,澳门往往是附在「港澳」之后被忽视的地区,澳门特首更是鲜少问津,端传媒似乎也只有两篇新闻讲到贺一诚,国际主流媒体也只在行政长官更迭时才做整理报道。

这节新闻中所展现出来的,是贺一诚对于澳门问题的理解非常透彻,产业结构分析把握准确,未来发展隐忧也有所注意。加之立法会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的出生,给他本地治理的立法经验与中央视角。

「……但从今年六月份开始,香港反对派和一些激进势力进行各种激进乱港活动,暴力行为不断升级,社会波及面越来越广……」这段旁白倒是这段时间以来中国央媒对香港事件最平和的措辞了。

而在后半段的访谈中,贺呼吁大陆加强于「一国两制」中「一国」的概念认知。我以为是要讲爱国教育,结果反倒是埋怨中央一直视香港、澳门为海外、外国。曾经推动产业落地项目,却在北京的部委协调后,以恶心人的结果告终,耿耿于怀。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fkV40656nWz9Jc129ZCFA

Graham R Gibbs 是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准教授。数学学位和计算机工作的背景让他很早就尝试在社会科学研究和辅助学习中使用计算机。Gibbs 的 YouTube 频道中有不少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和数据分析,以及量化研究法等的研究生课程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52A2CPEi4A

Johnny Harris 是 Vox 的记者,最早了解到他是在他的 Vox Borders : Hong Kong 系列视频,结合自身视角的视频记录,加以可视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介绍,能够简单了解中港边界问题。

昨天发布的这个视频则是对世界的中心——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GMT)产生质疑。随着火车的发展,人们面临跨越大面积地域时的时间统一问题。英国较早地完成了标准化,而国土广阔的美国却迟迟难以给出方案,最终在 1884 年二十六国(有日本)参加的的国际子午线会议(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上,通过 GMT 的决议。这一决定的产生也与英国当时海洋霸主地位密不可分。另外他在视频里的碎碎念也挺有趣。
https://sociologist.xyz/xiang-gang-jin-meng-mian-gui-li-feng-bo-9e365c02

我在文章末尾更新了在聆讯之后,上周五香港高等法院临时暂缓违宪裁决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