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ologist
4.22K subscribers
120 photos
3 videos
33 files
270 links
On ne parle tant de mémoire que parce qu'il n'y en a plus.

my sociological commonplace 📒

rss: https://sociologist.vercel.app

clips: @thesocclip
cinema: https://t.me/+-fGMCxdERaIxZjE1
lib: @thesoclib

CC BY-NC 4.0
Download Telegram
翻到今年三月在整理收听的一些社会学相关的 #播客 时做的一节笔记,关于英国在亚裔骚乱之后的移民和归化政策:

Thinking allowed,是 BBC Radio 4 星期三下午 16:00 至 16:30 播出的一个广播讨论节目,1998年首播,主要关注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如何运作。主持人 Laurie Taylor 本身也是社会学家,曾执教约克大学社会学系,后来退休了。这个节目每次会邀请几个议题的专家,用最新的研究、书讨论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Talyor 也主持了一档电视节目 In Confidence。他也被认为是 Malcolm Bradbury 的一部 campus novel The History Man 中的主人公 Howard Kirk 的原型,这部小说后来被 BBC 改编成电视剧

在最近一集 Citizenship 中,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David Bartram 讨论了为什么要有英国公民身份测试 British Citizenship Test,以及这一程序对提高移民的政治和公民生活参与度是否有帮助等问题。

Bartram 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Blaire 政府的领导之下,民众对公民身份的概念越来越关注。2002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任何想要加入英国国籍的人都必须参加并通过正式考试。引入测试是为了应对本世纪初英国北方城市爆发的骚乱。 媒体以种族术语描述了在 Bradford 和 Oldham 等城镇爆发的所谓的北方骚乱,主要参与者为亚裔青年族群。

2001 Harehills riot,西约克郡警察非法逮捕一名亚洲男子之后,100多名亚裔、白人和黑人青年一同参与了长达 6 小时的反对警察的暴乱;2001 Bradford riots,亚裔社区与该城市占多数的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反纳粹联盟与英国国家党和国民阵线等极右团体之间的对抗加剧了这一紧张关系;2001 Oldham riots,长期存在种族(特别是发生在当地白人和南亚裔社区之间)紧张关系和袭击事件引起。

媒体并没有指责当地的白人工人阶级社区引发骚乱的原因,而是指责移民未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种情况,因此引入公民身份测试,2005 年开始实施。重要的是,Bartram 指出,这项测试主要是针对英国本土白人。这种公民身份测试和仪式的归化政策,或许主要是为了让焦虑的公民相信,政府在移民问题上正在「做些事情」(Byrne 2017)。

起初,这一测试的问题偏向实际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类问题越来越多(虽然可能相较于其他国家试图引出什么是「好」的共识以期促进文化同质性相比更自由一些),但像「What year did Richard III die」这种问题和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之间的关联性也受到质疑。

Bartram 利用「Understanding Society」这一自 2009 年至 2015 年对六波移民的小组调查数据分析证明,参加并通过公民测试的人,相比没有参加的人,政治生活参与意愿反而更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而非权利或政治激进主义,即仅需遵纪守法就足以成为一个英国公民,不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或政治行动。被迫在一个强制性的公民入籍仪式上假装成一个好公民,并不会产生忠诚,反而可能会培养出一种疏离感(Bartram 2019)。

#podcasts
常收听的 #播客 之一,卫报的 Audio Long Reads 今天新的一集从各角度详述了香港去年六月以来的抗议活动文字稿),包括二战之后的经济发展,英国「liberty without democracy」的殖民统治,作为中港关系晴雨表的六四守夜,新旧移民代际冲突,社会运动的形式与认知的变化等。也因面向宽泛,听完之后想到很多,但也难系统地思考。其实英国驻华使馆十天前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对中国官媒言论的回应很好地回答了许多问题(已被删除,而对于删除一事昨天发布的声明也被禁止分享此为北大未名一篇转发备份),但也就像这集播客的末尾所言,「The vigil stood not only for the city’s freedoms of assembly and expression, but also of information」。

BTW,此前我推荐播客时,给出的链接都是 Apple Podcasts,今次却提供 Google Podcasts。其实我是在 Apple 听完的(测试链接),但回去找链接时发现此一集消失了(现已恢复),而 Spotify 亦未出现此问题。

#podcasts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刚刚上线的新一期菇武门 Podcast,由于间接或直接接触过疑似感染者,加之近期香港抗疫严峻,何韵诗和黄咏诗两人首次视讯通话录制了这期「意识流」节目。开头谈及疫情再度袭来,黄就从其编剧工作经历出发举例,劝诫传染病并不会像戏剧、电影一般有个可期的结局。而在末尾的回应观众,对于「社会运动疲劳」,她也从这一角度开导,「现实不是一套剧本」;也建议通过了解宏大长远历史事件来认识和接受不可控,让我想到自己面对失控时,时常将自己的生命长度放入地质年代中寻找疗愈。#播客 #podcasts

以戏剧作比或许很快联想到高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其中生命与舞台难分的关系也是源于莎翁的《皆大欢喜》,而高夫曼也在末尾强调了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关联性,戏剧的虚构来源真实生活。当然,高夫曼的理论面向于日常互动,黄咏诗谈论的生命历程与之相距甚远,不过我依然觉得「现实其实还是一套剧本」,人们总是在不满无聊的确定结局而寻找新鲜,与对不安于不确定而再建常轨之间徘徊。#学者 #著作
音乐—声音融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百年期刊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本月数字主题是音乐与声音(Music and Sound),回顾数据库中往期刊载的相关主题论文,从一百年前 M. E. Robinson 的《音乐作为一种规训》(Robinson 1909),到 Tia DeNora 的《社会现实的音乐创作?音乐、行动与反思》(DeNora 1995),再到 Lambros Fatsis 的《警治节拍:英国的 drill 和 grime 音乐的犯罪化》(Fatsis 2019)等。同时也邀请了许多社会学家分享了他们的歌单:#期刊 #论文 #音乐 #学者

1. Jack Halberstam - 世界末日,愤怒,毁灭,伤害。困惑。
2. Akwugo Emejulu - 街谈巷议,美国,民权运动,怀旧。
3. Meg-John Barker & Justin Hancock - 荒岛唱片,亲密关系,生物心理学,性爱。(podcast#podcasts
4. Phil Scraton,古典音乐,宗教。
5. Raewyn Connell - 工作音乐,教堂,巴赫,管风琴。
反波 Antiwave 是中国大陆最早建立的一批 podcast 之一,从 2005 年开播至 2009 年以后不再更新,期间谈论了各种社会问题。最近起死回生,重开了 .xyz 域名的新网站,因而各泛用型 podcast 平台还可以收听往期节目。今天「更新」了 2007 年 8 月 5 日的一期节目——人民大会谈16 – 是是非非「我世代」。不过要想看当年留言激烈的讨论,还是得去互联网存档考古了。#播客 #影片 #podcasts

Me Generation(我世代)是诞生于美国婴儿潮一代的文化概念,民权运动、经济危机、越南战争,使年轻世代打破家庭、社区联系,拒绝自我奉献、忠于制度与宗教等价值观。其后也衍生出 Me Me Me Generation(我我我世代)。而这类一术语在任何时代、地区都是一种类似「垮掉的一代」的表述,每一代都是我我我世代

如此喜欢用这个标题的《时代周刊》在 2005 年先套用在了日本头上,封面是「日本的未来」(Japan's Future),封面故事之一则有《日本的我世代》(Japan's Me Generation,有趣的是,该篇联同另一篇封面故事 When No Choice is a Good One 链接失效,其他文章可正常访问,目前只可访问存档)。随后 2007 年刊出封面故事为《中国的我世代》的一期,引发争议。

如果说「我世代」是假报道、真问题的话,此篇报道的问题更多聚焦于新闻伦理。与学术的质性研究不同,新闻报道往往有既定需要陈述的观点主题,采访对象只是为了收集支撑材料,并非扎根研究。同时面对受访者,并不会明确告知研究目的、征求同意和妥善保护。自认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新闻报道而具有道德使命,也造成较少考虑对象的风险、隐私和保密。

最后连岳提及的《纽约时报》的报道,或许是 2006 年三峡工程落成时的一系列议题。除了采访面更广泛,《纽约时报》相比《时代周刊》 还有一个优点,即完备的数字化和档案化,可以检索 1851 年以来的所有内容。而《时代周刊》 虽然也可检索 1925 年至 2014 年的内容,但功能不完善,难以获得期望结果,须借助外部搜索。#新闻
Christopher Till 近来开设的一档谈社会理论的 #播客 节目——Social Theory Podcast 第一季完结,共六集,每集关注一位重要社会理论的思想者,并与现今学者讨论。其中第一集与第五集的主题是广为人知、影响范围超过学科边界的 Karl Marx、George Herbert Mead,而其余则主要关注的则是传统主流学界较少关注的学者及其理论,正如此前 提及 的英国社会科学界的非殖民反思潮流。有非裔美国社会学家与民权运动家 W. E. B. Du Bois、第一位女性社会学家 Harriet Martineau、引入 Gemeinschaft(共同体)与 Gesellschaft(社会体)概念的德国社会学家 Ferdinand Tönnies,以及十四至十五世纪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学者 Ibn Khaldun。#学者

最近一段时间播客的热潮进一步高涨,牛津路透社新闻研究所(RISJ)前几日发布了一份每日新闻播客的 报告,其中观察了美、英、澳、法、瑞典和丹麦的 102 个播客节目。美国的《纽约时报》旗下的 The Daily 影响力最大,甚至成为推动美国每日新闻播客爆炸增长的动因。主要收听群体是受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高的年轻人,也有固定收听的习惯,有利于建立品牌忠诚度,故而各家公司倾入资源。这篇报告也将每日新闻播客分为四类,延伸谈话、深度挖掘、新闻综述、微型简报,The Daily 和我常听的 Today in Focus 就属于其中的深度挖掘,也是占比最高的一类,其不超过二十五分钟的中等时长利于收听,且能展现新闻质量与专业。#新闻

流行病肆虐,其他类型的播客节目收听下降,而新闻播客短暂下滑之后一路上升,但人们对新闻资讯与健康卫生的关注不一定同步增加。美国主流媒体对 COIVD-19 的报道相比数月前并未减少,而为了与大选资讯竞争也出现危言耸听的趋势,反而令公众 冷漠。社会学家 Zeynep Tufekci 前段时间在播客 Recode Media 的 一期 中就谈及了传媒生产报道与读者之间的价值断裂。

#podcasts
关注妇女、性别议题的公益团体 后生价值(公众号:hsjzengender)前几日发布了一份书单,整理了近几个月来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性别知识相关文章——性别知情书单:理论与在地议题篇。在此也分享一些我最近看到的资源,以及曾提及的内容。

Reading list
- Feminist technology resources by Feminist Voices in Technology
- [Reading List] Gender, Race, Sexuality and Surveillance by GenderIT.org
- Readings and other references by femedtech
- Reading Lists and Resources by Feminist and Accessible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
- Syllabus: Women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ople writing about tech

Mentioned
- Stillwagon & Ghaziani 2019 (mentioned)
- The Commons Debates and Elects Betty Boothroyd as Speaker (m)
- The 2019 Year in Review Pornhub Insights (m)
- Why is South Korea facing a beauty backlash? (m)
- 黃淑玲 2003 (m)
- Padavic et al 2020 (m)
- Fisk & Overton 2019; Yavorsky et al 2019 (m)
- The Guardians | SEARCH ON (m)
-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8 March UN (m)
- Otto 2019 (m)
- Worth et al 2019 (m)
- Mazrekaj et al 2020 (m)
- Stenström 2020; Savolainen et al 2020 (m)
- Devlin 2008; Huang 2015 (m)
- 性別、宗教、種族、階級與中國傳統司法 (m)

Journal
- Gender & Society
-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 Feminist Theory
- Feminism & Psychology

Course
- CS 80Q: Race & Gender in Silicon Valley
- I590 Technology and Gender (bibliography, syllabus)
- (gender related courses in the MIT OCW)

Podcast
- Meg-John & Justin
- Dragonroot Media
- Rocking Our Priors
- Woman's Hour
#podcasts

Film
- She's Beautiful When She's Angry (2014)
- Kusama: Infinity (2018)

Website and blog
- Feminist Philosophers
- UN Women
- Gender Polic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