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 青年空间和沙丘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场《空间、记忆和语境》系列线上客厅。自五月初至六月初,以连线嘉宾对谈、观众参与的方式举办了四场,话题包括公共讨论、文学城市化与家庭、建筑等,现已完结,正逐步整理音频档,以播客形式公开。
举办这场线上讨论的契机,系陈飞樾在沙丘研究所发布的一篇文站《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也是第一场讨论的主题,目前这场讨论的文字稿(上、下)也整理后发布了。
举办这场线上讨论的契机,系陈飞樾在沙丘研究所发布的一篇文站《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也是第一场讨论的主题,目前这场讨论的文字稿(上、下)也整理后发布了。
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Christopher Andrew Bail 和普林斯顿社会学系教授 Matthew Salganik 两人最近在 SICSS(Summer Institute in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上传了自动文本分析等计算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视频。原本将于各地举办的线下活动,也因 COVID-19 改为线上,包括计算社会科学的教学、多样性、Empirica 应用、后 COVID-19、计算人口学、开发开源软件、行业合作等,面向所有人开放。
翻到今年三月在整理收听的一些社会学相关的 #播客 时做的一节笔记,关于英国在亚裔骚乱之后的移民和归化政策:
Thinking allowed,是 BBC Radio 4 星期三下午 16:00 至 16:30 播出的一个广播讨论节目,1998年首播,主要关注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如何运作。主持人 Laurie Taylor 本身也是社会学家,曾执教约克大学社会学系,后来退休了。这个节目每次会邀请几个议题的专家,用最新的研究、书讨论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Talyor 也主持了一档电视节目 In Confidence。他也被认为是 Malcolm Bradbury 的一部 campus novel The History Man 中的主人公 Howard Kirk 的原型,这部小说后来被 BBC 改编成电视剧。
在最近一集 Citizenship 中,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David Bartram 讨论了为什么要有英国公民身份测试 British Citizenship Test,以及这一程序对提高移民的政治和公民生活参与度是否有帮助等问题。
Bartram 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Blaire 政府的领导之下,民众对公民身份的概念越来越关注。2002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任何想要加入英国国籍的人都必须参加并通过正式考试。引入测试是为了应对本世纪初英国北方城市爆发的骚乱。 媒体以种族术语描述了在 Bradford 和 Oldham 等城镇爆发的所谓的北方骚乱,主要参与者为亚裔青年族群。
2001 Harehills riot,西约克郡警察非法逮捕一名亚洲男子之后,100多名亚裔、白人和黑人青年一同参与了长达 6 小时的反对警察的暴乱;2001 Bradford riots,亚裔社区与该城市占多数的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反纳粹联盟与英国国家党和国民阵线等极右团体之间的对抗加剧了这一紧张关系;2001 Oldham riots,长期存在种族(特别是发生在当地白人和南亚裔社区之间)紧张关系和袭击事件引起。
媒体并没有指责当地的白人工人阶级社区引发骚乱的原因,而是指责移民未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种情况,因此引入公民身份测试,2005 年开始实施。重要的是,Bartram 指出,这项测试主要是针对英国本土白人。这种公民身份测试和仪式的归化政策,或许主要是为了让焦虑的公民相信,政府在移民问题上正在「做些事情」(Byrne 2017)。
起初,这一测试的问题偏向实际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类问题越来越多(虽然可能相较于其他国家试图引出什么是「好」的共识以期促进文化同质性相比更自由一些),但像「What year did Richard III die」这种问题和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之间的关联性也受到质疑。
Bartram 利用「Understanding Society」这一自 2009 年至 2015 年对六波移民的小组调查数据分析证明,参加并通过公民测试的人,相比没有参加的人,政治生活参与意愿反而更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而非权利或政治激进主义,即仅需遵纪守法就足以成为一个英国公民,不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或政治行动。被迫在一个强制性的公民入籍仪式上假装成一个好公民,并不会产生忠诚,反而可能会培养出一种疏离感(Bartram 2019)。
#podcasts
Thinking allowed,是 BBC Radio 4 星期三下午 16:00 至 16:30 播出的一个广播讨论节目,1998年首播,主要关注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如何运作。主持人 Laurie Taylor 本身也是社会学家,曾执教约克大学社会学系,后来退休了。这个节目每次会邀请几个议题的专家,用最新的研究、书讨论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Talyor 也主持了一档电视节目 In Confidence。他也被认为是 Malcolm Bradbury 的一部 campus novel The History Man 中的主人公 Howard Kirk 的原型,这部小说后来被 BBC 改编成电视剧。
在最近一集 Citizenship 中,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David Bartram 讨论了为什么要有英国公民身份测试 British Citizenship Test,以及这一程序对提高移民的政治和公民生活参与度是否有帮助等问题。
Bartram 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Blaire 政府的领导之下,民众对公民身份的概念越来越关注。2002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任何想要加入英国国籍的人都必须参加并通过正式考试。引入测试是为了应对本世纪初英国北方城市爆发的骚乱。 媒体以种族术语描述了在 Bradford 和 Oldham 等城镇爆发的所谓的北方骚乱,主要参与者为亚裔青年族群。
2001 Harehills riot,西约克郡警察非法逮捕一名亚洲男子之后,100多名亚裔、白人和黑人青年一同参与了长达 6 小时的反对警察的暴乱;2001 Bradford riots,亚裔社区与该城市占多数的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反纳粹联盟与英国国家党和国民阵线等极右团体之间的对抗加剧了这一紧张关系;2001 Oldham riots,长期存在种族(特别是发生在当地白人和南亚裔社区之间)紧张关系和袭击事件引起。
媒体并没有指责当地的白人工人阶级社区引发骚乱的原因,而是指责移民未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种情况,因此引入公民身份测试,2005 年开始实施。重要的是,Bartram 指出,这项测试主要是针对英国本土白人。这种公民身份测试和仪式的归化政策,或许主要是为了让焦虑的公民相信,政府在移民问题上正在「做些事情」(Byrne 2017)。
起初,这一测试的问题偏向实际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类问题越来越多(虽然可能相较于其他国家试图引出什么是「好」的共识以期促进文化同质性相比更自由一些),但像「What year did Richard III die」这种问题和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之间的关联性也受到质疑。
Bartram 利用「Understanding Society」这一自 2009 年至 2015 年对六波移民的小组调查数据分析证明,参加并通过公民测试的人,相比没有参加的人,政治生活参与意愿反而更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而非权利或政治激进主义,即仅需遵纪守法就足以成为一个英国公民,不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或政治行动。被迫在一个强制性的公民入籍仪式上假装成一个好公民,并不会产生忠诚,反而可能会培养出一种疏离感(Bartram 2019)。
#podcasts
Benjamin Barber 认为的理想的政治人(Homo politicus)具备的特质:「dependent, yet under democracy self-determining; insufficient and ignorant, yet under democracy teachable; selfish, yet under democracy cooperative; stubborn and solipsistic, yet under democracy creative and capable of genuine self-transformation」(Barber 2003)。试译:「依赖受制,但在民主之下可自我决定;无能无知,但在民主之下可教育学习;自私自利,但在民主之下可协同合作;固执独断,但在民主之下富创造力,且可真正自我变革。」
Barber 所倡的强民主,体现于他去世之前的几年中十分强调「城市」的作用,寄希望民众积极投身的本地社区事物中,亦可养成民主素养。这种「市民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B)最先发源于巴西阿雷格里港,正好是中国至今最后一次大规模民主运动被扼杀的那一年。数十年过去,这一新型民主模式在一些地区推广开来,但发展依然缓慢。华人世界中,以城市为单位的民主实践似乎更为渺茫——中国的中央政府加强影响香港;台湾的高雄曾一度被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转折,但刚刚被罢免的市长败于总统选举,而行政院副院长辞职将参加补选,地方事务与全国性政党交织不断。
民主这个同现代性交融的乌托邦精神,在近三十年来的代议形式的主流,以及个人直接参与的公决作为补充之外,社会运动也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各种数字技术在传统民主形式还在讨论投票方式的可行性时,已先运用于各式非正式的参与政治中了。
Barber 所倡的强民主,体现于他去世之前的几年中十分强调「城市」的作用,寄希望民众积极投身的本地社区事物中,亦可养成民主素养。这种「市民参与式预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B)最先发源于巴西阿雷格里港,正好是中国至今最后一次大规模民主运动被扼杀的那一年。数十年过去,这一新型民主模式在一些地区推广开来,但发展依然缓慢。华人世界中,以城市为单位的民主实践似乎更为渺茫——中国的中央政府加强影响香港;台湾的高雄曾一度被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转折,但刚刚被罢免的市长败于总统选举,而行政院副院长辞职将参加补选,地方事务与全国性政党交织不断。
民主这个同现代性交融的乌托邦精神,在近三十年来的代议形式的主流,以及个人直接参与的公决作为补充之外,社会运动也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各种数字技术在传统民主形式还在讨论投票方式的可行性时,已先运用于各式非正式的参与政治中了。
常收听的 #播客 之一,卫报的 Audio Long Reads 今天新的一集从各角度详述了香港去年六月以来的抗议活动(文字稿),包括二战之后的经济发展,英国「liberty without democracy」的殖民统治,作为中港关系晴雨表的六四守夜,新旧移民代际冲突,社会运动的形式与认知的变化等。也因面向宽泛,听完之后想到很多,但也难系统地思考。其实英国驻华使馆十天前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对中国官媒言论的回应很好地回答了许多问题(已被删除,而对于删除一事昨天发布的声明也被禁止分享,此为北大未名一篇转发备份),但也就像这集播客的末尾所言,「The vigil stood not only for the city’s freedoms of assembly and expression, but also of information」。
BTW,此前我推荐播客时,给出的链接都是 Apple Podcasts,今次却提供 Google Podcasts。其实我是在 Apple 听完的(测试链接),但回去找链接时发现此一集消失了(现已恢复),而 Spotify 亦未出现此问题。
#podcasts
BTW,此前我推荐播客时,给出的链接都是 Apple Podcasts,今次却提供 Google Podcasts。其实我是在 Apple 听完的(测试链接),但回去找链接时发现此一集消失了(现已恢复),而 Spotify 亦未出现此问题。
#podcasts
Promulgation of National Law 2020.pdf
331.3 KB
此前关注并梳理了去年引发震荡的《逃犯条例》草案,以及之后香港政府为阻吓援引《紧急条例》制定的《禁止蒙面规例》,而这一个多月以来热议的香港国安法则几乎没有发文讨论过。这并不是因为我不关心,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至今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增加《基本法》附件三的决定,习近平签主席令生效,香港政府刊宪这个文件,全世界才看到到底怎样的一部法律。
Forwarded from 香港自殺報道資料庫 (Benny Yeong 楊皓文)
【開放數據】
更新日期:2020年7月1日 下午6:00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自殺及企圖自殺個案資料合共1551條及有效來源網址,歡迎讀指出錯誤或任何漏缺,作者會即時更正。
全文:https://www.facebook.com/siuyeongHKSuicide/posts/274011187297358
更新日期:2020年7月1日 下午6:00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自殺及企圖自殺個案資料合共1551條及有效來源網址,歡迎讀指出錯誤或任何漏缺,作者會即時更正。
全文:https://www.facebook.com/siuyeongHKSuicide/posts/274011187297358
Das Weltbürgerrecht soll auf Bedingungen der allgemeinen Hospitalität eingeschränkt sein.
近期美国收紧留学签证政策,英国扩大对持 BN(O) 香港人定居和入籍 等,令人们再次关注个人于国家之间留学、旅行、移民等活动时的自由与限制。上面的这句话源自康德的《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 Ein philosophischer Entwurf),意即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有访问他国的权利,能够进入任何地方,其自由不被额外限制。康德认为,「公共人权」(öffentliches Menschenrecht)通过不同民族的交织、不同国家公民的自由共同体对各个国家的法律和国际法的补充得到体现。在论述这一著作时,往往关注的废除常备军、共和制等国家关系面向,而忽略了其追求的最终目标的「人」的权利;关于世界主义的辩论也常聚焦国家作用,忽视作为人类个体的世界公民的需求与利益。至于爱国与世界主义是否冲突,我至少和幸徳秋水(1901)持相同看法。#学者 #著作 #呓语
BJS 最新一期 v71i3 是测试社会学(sociology of testing )的特刊。
测试,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作为揭示一个实体未知属性或能力的尝试,测试已不限于工程、科学,其形式发生且改变社会环境,成为治理手段、政治干预工具,如本期中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即创造了一种以连续的、无处不在的反馈与干预动态为标志的社会测试环境(Bach,2020),以及自我评价的日常实践。特别是在当下的 COVID-19 大流行之下,未研发出疫苗之前,有效的控制手段就是「测试」并追踪潜在感染者。而除了这一特殊情况,日常生活中的测试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曾提及的英国公民测试,又如怀孕测试这一身体测试产生的双重效应联结产生社会测试(Robinson,2020)。#期刊 #论文
测试,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作为揭示一个实体未知属性或能力的尝试,测试已不限于工程、科学,其形式发生且改变社会环境,成为治理手段、政治干预工具,如本期中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即创造了一种以连续的、无处不在的反馈与干预动态为标志的社会测试环境(Bach,2020),以及自我评价的日常实践。特别是在当下的 COVID-19 大流行之下,未研发出疫苗之前,有效的控制手段就是「测试」并追踪潜在感染者。而除了这一特殊情况,日常生活中的测试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曾提及的英国公民测试,又如怀孕测试这一身体测试产生的双重效应联结产生社会测试(Robinson,2020)。#期刊 #论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界逐渐完善对社会运动的研究,ASA 也在 1981 年创建了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分会(CBSM),并形成了资源动员的研究范式(resource mobilization),但这也造成了社会运动被当作常态政治之外的一种理性行为。如今社会运动的研究范式流派几近更迭,社会运动本身却也愈加制度化、表演化。此前推介在美国宾大社会学读博士的赵蒙旸,她最近一篇文章在 Critical Sociology 发表(她的频道中有发布全文,此文也是开放获取),讨论的就是来自非民主国家的跨国行动者,面对进步国家的成熟社会运动所观察到的弊病。移民不仅可为自身族裔发声,其个人经历对居住国民主进步亦是新鲜血液。#学者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