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5.2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t.m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纽约时报 #饶毅 #中美 #武汉 #纽约

饶毅:我在武汉的亲戚都活下来了,我在纽约的叔叔死于病毒】
My Relatives in Wuhan Survived. My Uncle in New York Did Not.
纽约时报

【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强烈谴责纽约时报发表饶毅的评论文章】(FoxNews
#阿兹海默 #饶毅 #绿谷 #尹国圣

【港大教授公开质疑国产阿尔兹海默症新药疗效】

GV-971 尽管在学界争议很大,但在中国市场已大量销售,这一抗阿尔茨海默病 “药物” 由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和绿谷药厂合作推出。

《细胞研究》杂志于2020年7月6日刊登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质疑耿美玉等2019年《细胞研究》论文的文章,称该论文 “有12篇涉及 GV-971 的文章,一篇都不引用,实属学界奇观,”、“非常蹊跷”。随后耿美玉等人在《细胞研究》上进行回复,她们之所以没有引用此前涉及 GV-971的文章,主要是“没有足够相关性”。在饶毅看来,“这一回复非常有趣,(等于耿认为她自己)以前文章 ‘不值一提’ ”。

近日,《知识分子》收到香港大学教授、统计学专家尹国圣的文章。通过公开的数据,尹国圣从统计学角度质疑 GV-971 的临床意义和试验设计。他认为,统计上的显著性并不代表临床上的显著性或临床意义。此外,他质疑 GV-971 “在二期试验失败的情况下三期试验仍能启动?并且药物剂量和试验的主要终点都相同。” 他还表示,如果 GV-971 优于其他已有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采用非劣效性试验要比设置安慰剂对照,更有说服力。(知识分子)
#论文 #论文造假 #曹雪涛 #李红良 #耿美玉 #裴钢 #饶毅

【科技部: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一、对曹雪涛院士论文的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
对网络质疑曹雪涛院士的63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剽窃和抄袭,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室管理不严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曹雪涛院士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1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1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1年,责成其对被质疑的论文回应质疑并进行勘误,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在工程院相应学部通报批评。

二、对李红良教授论文的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
对网络质疑李红良教授的21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数据处理不严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李红良教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2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2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2年,责成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

三、对耿美玉研究员论文的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
对网络质疑耿美玉研究员的5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但发现论文存在少量图片误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科研诚信提醒谈话。

四、对裴钢院士论文的调查结论
对网络质疑裴钢院士的1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

五、对饶毅教授论文的调查结论
对网络质疑饶毅教授用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2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科技部
#论文 #论文造假 #裴钢 #饶毅 #学术不端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

【中科院道德委发布关于饶毅《正式举报林-裴(1999)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处理意见】

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表了关于饶毅《正式举报林-裴(1999)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处理意见,如下:

1.“举报”中所涉及的论文与2019年11月在网络上质疑裴钢院士的论文为同一篇论文(Ling K,et al.PNAS, 1999, 96: 7922-7927)。

2.2021年1月21日,由科技部、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组成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在科技部网站上发布的《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针对于您举报的这一篇论文,已明确说明“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

3.根据《中国科学院学部纪律处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规定》),鉴于联合工作机制对您本次举报的论文已有明确调查结论,对涉及裴钢等人论文(Ling K,et al.PNAS,1999,96:7922-7927)的举报不再进行调查。

根据《规定》要求,本次会议裴钢院士回避。(中新社)

注:裴钢任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

相关新闻:
0121 科技部: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0124 饶毅再举报学术不端,双方展开论战
#论文 #论文造假 #曹雪涛 #李红良 #耿美玉 #裴钢 #饶毅 #钟南山

【科技日报:联合工作机制有关负责同志回应论文调查有关问题】

问:开展调查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是一个什么层面的机制?
答:...

问:大家都很关心调查结论,请问这个调查结论是怎么形成的?
答:...

问:联合工作机制复核专家组由什么样的专家组成?

答:...在确定复核专家组组长人选时,联合工作机制先后联系了几位专家包括海外归来的专家,但相关专家均予以婉拒最后找到了钟南山院士,邀请他来主持专业调查,钟院士表示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2020年5月,联合工作机制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复核专家组,9名复核专家均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院士。复核专家组为本次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专业支撑和保障,钟南山院士和各位复核专家的专业水平、担当精神值得尊敬。

问:调查结论指出存在“图片误用”,什么是图片误用?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有什么区别?

答:国际期刊生物医学论文勘误声明中常见到mistakenly displayed、mistakenly displaced等表述,用以指图片的错误选取、错误放置、错误展示等图片误用情形。生物医学领域常见的误用图片类型,包括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简称WB)图片、蛋白质电泳图片、流式细胞术(简称FACS)图片显微镜图片(包括病理图片和细胞图片)等。

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是有本质区别的,也完全不同于论文抄袭、剽窃、买卖等行为。判断是图片误用而非造假,核心标准是必须在论文发表前已经生成了有原始实验记录或数据支撑的正确图片且未被使用,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必须有支撑相应图片的原始实验记录或数据;二是图片如有裁剪、组合,应按照学术规范作出明确标记三是误用的图片对论文的研究结论不能有实质性影响,该错误可以勘误。而图片造假,一般是指伪造、变造、篡改图片等学术不端行为。

问:距网络质疑已经过去一年多,才正式对外公布调查结论,为什么会这么久?
答:...

内详👉(科学网)

相关新闻🔗
科技部: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乌鸦观察
#论文 #论文造假 #曹雪涛 #李红良 #耿美玉 #裴钢 #饶毅 【科技部: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 一、对曹雪涛院士论文的调查结论及处理意见 对网络质疑曹雪涛院士的63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剽窃和抄袭,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室管理不严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曹雪涛院士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1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1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1年,责成其对被质疑的论文回应质疑并进行勘误,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在工程院相应学部通报批评。 …
#阿尔茨海默 #饶毅 #耿美玉 #诉讼 #九期一 #名誉 #造假

【耿美玉诉饶毅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日前依法公开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耿美玉研究员诉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名誉权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耿美玉的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查明,...

2019年11月28日,被告饶毅用其注册微信名为“Y”的个人微信在有30名成员的微信群“脑计划专家组”及492名成员的微信群“神经科学严肃讨论偶尔八卦群”中均发文称:“今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耿美玉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号称其发明的药物GV-971能够通过从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的阿尔兹海默症。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现实名举报,请贵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耿美玉认为,被告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向他人散布不实内容,诽谤贬损涉案文章“造假”,被告显然不是出于所谓学术监督的目的,而是借举报论文造假为名,行诋毁原告名誉之实,客观上已造成原告名誉受损,社会评价降低,已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犯。

2020年7月7日,被告饶毅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 刊登题为《应该更正一位作者忽略引用以前文献》(中文译题)的文章认为,耿美玉团队自2003年起经过十余年研究发表了12篇包括体外、体内研究及综述在内的与GV-971有关的文章,主要观点均为GV-971是通过直接作用于Aβ肽、神经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 全部都是在神经系统内直接起作用,而非通过调解肠道菌群改善神经炎症。涉案文章所述的GV-971的作用与之前同一团队就同一分子撰写的论文在“药物靶标、有效部位、治疗机理”上有如此大的差别,却既未支持也未批判其十年间的科研成果,未曾引用此前其发表过的任何论文,明显不符合常理。同时,众所周知,存在多个靶点意味着药物可能具有更多的副作用,涉案文章却号称GV-971的所有靶标和作用都帮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而一个药物有如此多的靶标共同治疗一个疾病在生物医药界是极为罕见的。

2020年7月13日,包括原告耿美玉在内的涉案文章的作者在《细跑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简讯予以回应称,在过去数十年中,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识已有飞速进展,涉案文章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肠道菌群和相关神经性炎症,是一种GV-971治疗AD的全新机制,此前的12篇文章与涉案论文的相关性实在很小,都不足以被引用。

2020年7月14 日,被告饶毅在“饶议科学”公众号上发表《评耿美玉等有关GV-971的回复》称,在此前的12篇文章中白纸黑字写着GV-971如何作用于脑内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现在原告号称作用于肠道菌群,从学术上需要解释,需要讨论前后结果为何有差异,是否矛盾。绝大多数药物,治疗作用是通过一个或少量靶标,一般来说靶标多,会导致副作用增加,即使少数几个药物有多靶点,而且都是治疗性靶点,不表明GV-971就是。饶毅认为,其是基于自己学识水平对原告论文研究成果的机理作出的否定性评价,结论正确或错误都存在可能,其评价并非是出于恶意贬低原告名誉。

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对耿美玉5篇论文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是:未发现有造假,但发现论文存在少量图片误用,经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科研诚信提醒谈话。

法院审理认为,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有二:一是被告在微信群中针对原告论文发布言论性质上是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还是属于学术批评行为;二是被告的上述行为是否造成原告名誉的损害。

就争议焦点一,法院认为,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研究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需要医学界作出共同的努力,因此,从医学发展的角度应当允许正当的学术争议和批评,法律不应当加以限制和干涉。由此,被告作为行业专家有权对原告研究成果作出评价。首先,被告的行为并未超出学术评论的合理界限。被告在发布该文件之后公布了相应依据,学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另一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出评论, 即便有不当言辞,也非是对原告名誉的恶意侵犯。而从原、被告之后在专业刊物上进行的相互回应的事实看,这种观点的交锋应属于学术讨论范畴;其二,被告不存在损害原告名誉的主观故意。被告将涉案文件发在微信群是为督促同行以及相关部门对其认为有嫌疑造假的论文进行监督和调查,其主观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三,科技部的调查报告结论,也侧面证明被告对涉案论文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给予否定性评价并非毫无根据;其四,从促进学术争鸣以及净化学术风气角度而言,司法应为学术批评设定较为宽松的环境,学术上的争议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辩论、公布原始数据、进行重复试验等方式予以澄清,鼓励真理越辩越明。

关于争议焦点二,法院认为,首先,被告没有针对原告个人道德和行为品质做出负面评价,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声望、信用等社会评价因此降低。因此,法院难以认定被告行为对原告名誉造成了损害;其次,从原、被告双方事后随即在相关学术期刊和载体上发表学术争议看,已表明双方关于是否造假的争议,实质上是医学研究上的学术争议,而非原告论文是否存在研究手段故意造假的争议。原告诉请被告构成名誉侵权本院难以支持。需要指出的是,被告行为虽未造成侵权后果,但确实存在言辞过激、方式方法不当等问题,应给予批评。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遂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等相关法律规定,驳回原告耿美玉的诉讼请求。(新华社

相关新闻🔗
21-12-04 74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争议药“971”谈判成功
21-12-08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同志就2021年目录调整工作接受记者采访
乌鸦观察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Omicron #住院 #变异 #进化论 #免疫逃逸 【卫报:关于 Omicron 的三大迷思】 UCL 的 Christina Pagel 教授(她是该校临床行动研究单位的主任)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呼吁社会放下对新冠的三大常见迷思。她指出,无处不在的关于大流行病已经结束的说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政府)现在至少相信 Omicron 时代的三大迷思的一个。我们需要超越这些迷思,首先要预测未来,其次要做一些准备。 迷思一:新冠已经降级为地方病(…
#新冠 #病毒 #变异 #进化论 #群体免疫 #死亡率 #疫苗 #流感 #季节性 #饶毅

【饶议科学:病毒的突变与流行】
原标题:争论新冠:不宜不顾事实、不能违反常识

【四】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核酸携带遗传信息。但核酸本身会变异,有多种原因,化学、物理、生物原因。变异的多少、具体变异的位点,人们无法预计。

病毒变异本身没有方向性,但受选择。如果变异后感染性增强,容易扩散。

病毒变异,不是为了让人生病,而是为了病毒自己的生存。

病毒变异,与感染人的症状没有相关性。不会因为流行越久,而感染性越强、或者越弱,也不会因为流行越久,人的症状越强、或越弱。

病毒的感染性、抗原性、致病性、人的症状等,没有相关性,流行过程中不同方面也没有相关性。

病毒变异也没有一定的规律。从人看来,也可以一段时间变得温和,但下一段时间变得恶劣。但病毒不是为人表演,而是它自己变自己的。人只是载体。

【五】病毒流行

一种新的病毒流行,没有人可以预计。

什么“病毒流行越广、症状越轻”是瞎说的,极具片面性,没人知道。

科技工作者只能观察、记录,事后总结,不能事先准确预计病毒的流行情况。

有人自作聪明,认为达尔文的选择学说可以起作用。那是在杀死病人的情况下,而死亡率并不高到骇人的程度,不可能通过病人去世而阻止恶性病毒株传播。新冠病毒死亡率从来只有百分之几或百分之零点几,所以人的症状强而降低传播的可能性没有出现过。

疫情早期有人号称“群体免疫”,也是没有考虑病毒变异,算出来需要免疫或自然感染的数字,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没有起到作用。

【六】疫苗

有些病原菌,特别是细菌,人类制造了很好的疫苗,用一次以后终生免疫。

病毒的疫苗,也有好的,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但有些细菌、和很多病毒,人类长期做不出好的疫苗。例如,结核菌,人类试图做疫苗的时间费了上百年,迄今还不能说有很好的疫苗。又如疟疾,也是人类长期希望有疫苗。而这些病原菌都比病毒大很多,可以攻击的点,理论上很多,但人类却长期被困扰。

在一次终生的好疫苗和做不出之间,还有其他的疫苗。没有人可以预计

只有努力做,做多种,试验之后才知道疫苗可以起多大作用,管多长时间。

一种疫苗,能够预防一种病毒,还是也可以预防它的变异株?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计。很多科技工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制造包治多种变异株、甚至包治多种病毒的疫苗,理想很好、一般比较不容易实现。

【七】与流感比较

通常我们说的流感,也是病毒导致,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流行,每一次致病性不同,有重有轻。每一次的疫苗,对于下一次没有保护性,需要重新制造疫苗。

流感有季节性。新冠病毒迄今没有显示季节性。

流感可以制造年度疫苗,在季节早期,通过观察可能首先发生新流感变异株的地方,发现新的突变株,制造疫苗。

新冠病毒没有季节性,也没有特定区域性,所以,如果要针对每一种新突变制造疫苗,不可能在刚刚发生突变的时间和地点,而需要传播了一阵之后。以后,能否全世界监测、及时制造新的疫苗,不清楚。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乌鸦观察
#新冠 #病毒 #变异 #进化论 #群体免疫 #死亡率 #疫苗 #流感 #季节性 #饶毅 【饶议科学:病毒的突变与流行】 原标题:争论新冠:不宜不顾事实、不能违反常识 【四】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核酸携带遗传信息。但核酸本身会变异,‌有多种原因,‌化学、物理、生物原因。变异的多少、具体变异的位点,‌人们无法预计。 病毒变异本身没有方向性,‌但受选择。如果变异后感染性增强,‌容易扩散。 病毒变异,‌不是为了让人生病,‌而是为了病毒自己的生存。 病毒变异,‌与感染人的症状没有相关性。不会因为流行越久,…
#观点 #Opinion #饶毅 #清零 #共存 #上海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而事实上,新冠病毒的突变到奥密克戎突变株,已经逃逸了以前的免疫,也就是说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可以被奥密克戎所感染。

那么,所谓的屏障也就自然消失了。再让一批人牺牲,再建立屏障?可以,只是无可预计需要再牺牲多少人。不能预计还会发生多少次、多少种再度逃逸以前免疫的突变。....

【四】答杜骏飞教授 #加强针 #疫苗接种 #老人 #抗原检测 #医疗资源
...
我在此再叙述一遍我3月29日提出的观点:尽快推广第三针疫苗,老年人和婴幼儿接近(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种,然后开放。具体而言,因为几个地方有大规模疫情,所以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下,才可能做到。也就是说,它们疫情期间,其他地方应该赶紧第三针,而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后,也赶紧第三针。

具体第三针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有争议。我当时提出是用国产的,因为当时香港数据出来,在第二针及其之前,国外的mRNA疫苗显著优于国产的灭活疫苗,而第三针却两者类似效果。今天新加坡的结果也是显示第二针国外疫苗优于国产疫苗。但今天新加坡的文章没有第三针的情况。

国家可以确切知道:香港数据是否造假。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就可以用国产疫苗,如果造假、或其他原因的不可靠,就不用国产的,而用进口的。

国产疫苗很少导致发烧,而mRNA疫苗导致发烧的情况很多,这是国产疫苗的优点。如果国产疫苗效果差,副作用的优点没有意义。如果国产和进口疫苗效果类似,副作用的优点就很有意义。
...
我认为现在不用检测抗原。现在上海好像有时检测抗原,挺奇怪的,它与检测核酸有重叠,但关系又不明确。对于部分人员检测抗体却有道理:可能给今后提供指导(抗体与抵抗力的关系、抗体与发病症状的关系)。
...
哲学和人道主义,肯定不是看一时的结果,而存在着对于长期和最终结果的考虑。...正是因为我不认为目前任何方案有科学或道德的绝对性,包括对于上海市民的利益来说。例如:在外地应该普遍接种第三针,但在疫情没有控制的上海立即第三针恐怕难以实施。先管控后接种在实际操作上更有可能性。如果不第三针马上放开,看上去是有助于上海市民生活,但全国传播奥密克戎,我们国家、我国医疗系统、我国人民,准备好了吗?那样带来的人道主义问题,会更小、还是更大?
...
在面临复杂问题的今天,没有人掌握一种绝对的最优解,各种意见有道理,但不掌握绝对最佳的答案,更不宜以自己自动放在道德高地,认为其他人只要不是百分之百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都是非人道的。

【五】答梁建章博士 #变异 #进化论 #突变

我从来没有说过“病毒会随机变异”。如果从没有学过统计的病人角度,可能觉得随机,但从科学角度,并非随机。病毒的变异是因为核酸序列改变。病毒(或任何DNA、RNA)序列在自然界的改变是因为核酸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核酸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核酸序列的不同部分,并非有同等的变异可能,而是经常有热点和冷点。所以,不能说变异是随机的。只是我们一般不掌握其规律,特别是还在流行期间,没有完结之前,我们没有人能够说出其规律,只能含含糊糊,连“随机”都不能说。

梁博士说:“传播性可能变强(不太可能变弱)”。这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断言。有些病毒有时传播性增加,有时减弱。2003年的SARS,可不是哪一个人控制的,而是自己消失的,不能是它因为传播性强而消失的?

梁博士为支持以上观点,说“从进化选择的角度来看,未来病毒如果要取代omicron,其传播力必定要比omicron更强”。这是对进化的误解。下一个变异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现在的毒株,各种突变产生多种突变株,都没有目的。各种突变株之间也没有线性关系。

突变都是自己传播,不是为了替代。在长时间尺度,有些消失了,有些存在下来。

但在短时间尺度,它们可以反过来:早先慢的,以后可以传播更广,早先快的,以后却不行了。这种关系是无法确定的,更不是人可以预计的。

不能断定下一个突变株的传播力就一定比目前的omicron更强。

SARS就没有出现传播力越来越强的突变株,如果出现了,我们现在还在SARS疫情。(这里也给部分读者说明:COVID-19不是SARS演变过来的,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家族,却没有直接演变的母子关系)。

梁博士的第二点是“如果在外国传播病毒后,突变出现毒性更强的毒株,传给中国,中国人因为没有经过免疫,但外国人已经免疫过一次,新病毒可能对中国人打击更大”。这里梁博士的免疫应该是只通过自然感染omicron而产生的免疫,不是指疫苗。梁博士和我都同意应该尽快接种第三针疫苗,特别是还没有接种的人。如果接种了,通过疫苗产生免疫,我认为比感染omicron而产生免疫更好。感染后可能储蓄病毒,弱病毒在十几亿中国人身上产生突变。很快威胁我们的人生安全。而如果在外国产生,那么还需要一段时间,正如奥密克戎本身流传显示的,它在国外,给我们一定的时间。

梁博士的第三点,普及老年人的接种,与我的观点一样。是否有时间不一样?梁博士的意思是疫区、疫情流行期间也接种疫苗?那恐怕没有操作性。疫情控制后再疫苗的可操作性大很多。当然,没有疫情的地区,应该立即广泛普及疫苗。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乌鸦观察
#连花清瘟 #以岭药业 #王思聪 #睡前消息 #中医药 #世卫组织 【王思聪转发“睡前消息”微博,以岭药业触及跌停】 今日,‌据证券时报报道,4月14日还涨停的以岭药业,在4月15日低开低走,盘中大幅下探,午后大单封跌停。截至收盘,该股报35.99元,全日成交54.4亿元,‌最新市值为601亿元,市值一日蒸发近70亿元。今年以来,以岭药业股价走势强劲,截至4月14日收盘,‌该股累积涨幅已翻倍。 4月14日13时08分,王思聪微博转发了 @睡前消息编辑部 的一期视频《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谁告诉你…
#观点 #Opinion #连花清瘟 #中医药 #以岭药业 #饶毅 #丁香医生 #预防 #副作用 #运力 #干细胞

【著名学者饶毅:疫情期间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对于有上海市民反映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物流力量用于派发“连花清瘟”等中药一事,中国著名学者饶毅发文说,疫情期间不容假药趁火打劫,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的饶毅今天(17日)在其博客上写道,无论是中国药物还是外国药物,都必须被证明有足够治疗作用、副作用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才能用于中国人民,否则是不负责任,甚至被小人钻空子牟利。

饶毅说,疫情肆虐的地区,物资调配工作紧张,人民需要的食品、药品都难以保证百分之百按时到达群众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强制性派发预防或治疗冠病的药品,一定要严格检验,不能让伪劣产品顶着任何帽子——包括“中药”的帽子——被强行派发给群众。

饶毅说,如果连花清瘟从未被严格证明有效,那么强行派送就害了等待必需物资和药品的群众。对代表性人物如吴以岭、其企业、其产品,多年面临真药假药的巨大争议,应该严格审核。如果是真药,应该还其清白。如果是假药,应该严惩不贷,罚一儆百,铲除敢于在疫情趁火打劫的骗子、其企业及其产品。

此外,他也指出,2020年,干细胞被国家部委列为三个标准治疗的(方案)之一。事实证明,不仅那时候完全没有理由用干细胞治疗新冠,现在也缺乏足够证据可以用干细胞治疗新冠。对于2020年强行把干细胞列入国家治疗方案的,应该调查,理清楚责任。

中国医学网站“丁香医生”也发文《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连花清瘟既不能做到物理阻断,也不能诱导免疫反应,更不能做到如“长效抗体”一般能够暴露前预防。该文也指出,从官方、临床、药物研发三个维度,目前都无法找到有效证据支持连花清瘟可以预防新冠。

“丁香医生”的文章称,连花清瘟不能预防冠病,对于想要预防冠病的普通健康人来说,服用收益为零。还有一些民众抱着“吃了总没坏处”的想法服用,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带来副作用。

文章指出,一种不能预防冠病的药物,被大批量发放给没有感染的健康人,这本身就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真如一些报道中所说,为了这些药物的运输发放,还占用了其他物资的运力,就更不合理。

上海网友最近纷纷发帖,晒出自己家收到的很多盒连花清瘟。有阿里旗下盒马公司的司机发文称,口罩、防护服和连花清瘟是疫情下规定配送的必备品,连花清瘟就占用了他们三分之一左右的运力。车队4月5号的排班表显示,各种意外战斗减员后最终还留下6辆车,其中2辆运人,2辆送货,还得有2辆必须腾出来拉规定配送的莲花清瘟。

据新浪财经此前报道,今年以来,连花清瘟的生产企业以岭药业股价已经上涨了104.03%。(联合早报)(饶毅 @财新)(丁香医生 @微信)

相关阅读📘
【 我在盒马当司机,才明白在上海送菜到底难在哪】- 为你写一个故事 @微信
#观点 #Opinion #饶毅 #张文宏 #变异 #预测 #药物 #疫苗 #实事求是

【饶毅驳张文宏: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性人士都应实事求是】

昨天,有医生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地摇摆。真懂科学的人,遇到不知道的时候立即承认不知道。无论面对上级还是群众,无论需求多么急切,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新冠期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误导上级坚持下去就能战胜病毒;一种观点经常告诉大众马上就好了。还有就是经常预计科学很快就有疫苗、有特效药了。

但双方代表性公开发言者,却都有同样的问题:科学不足,又不肯承认,而经常说错话。科学不足有两个层面:全世界的科学有限,所以没有人知道。个人的科学训练和科学前沿敏感性不够而不知道。

就是不肯说:迄今总结不出新冠病毒流行的规律,所以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冠病毒流行完全不同于已知的病毒,既不是乙型肝炎那样很少变化、也不是流感病毒那样每年出现、更不是非典一样很快消失。今天,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新冠就一定不会成为每年流行几次、每次症状上下漂移的传染病。也没有人能够预计,它就不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像非典一样又突然消失。

迄今所有新冠的疫苗效果都有限、药物效果也有限,并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可以不断改进疫苗、改进药物,但今天无人有把握:一定会出现如乙型肝炎疫苗一样可以一劳永逸的疫苗,或者像丙型肝炎药物一样的根治性药物。而不是像结核病一样长期没有很好的疫苗,长期没有很好的药物。

医生不会自动就是科学家,绝大多数医生不是科学家,这是常识。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不是好的科学家。不能因为中国一批扮演科学家的人,医生也就想扮演。那些不是医生扮演科学家的科技工作者,因为大部分工作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科学意义,所以需要扮演。医生应该对自己实际帮助病人而自豪,懂科学就谈科学,懂多少谈多少,不懂就承认,或者不谈。

要懂得病毒流行,需要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1950年代,也就是钟南山大夫上学的时代,中国的遗传学比较老旧,而中国的分子生物学不可能存在,因为世界上分子生物学那时刚刚起步。而梁万年上学时代,世界上分子生物学开始起飞,但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教育很差,能教好遗传学的老师也不多。张文宏上学时代,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老师都有一些了,但博士论文“借鉴”了其他人7千字恐怕不能证明学的好。

上学期间缺乏机会、或者有机会而没学好,当然后面可以自己努力。很多人经过努力而有很大改进。但疫情的代表性发言者通过其言论披露出很多漏洞。

上级下级可能经常希望确切的信息。有,就应该提供。但是,如果没有确切信息之处,也需要如实说明。对上逞能、对下逞强,都不是科学态度。

类似的观点,散在以前多篇文章中: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注:21年12月17日,张文宏发文称:“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严冬”。22年3月14日,上海疫情爆发之际再度表示,“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的冬夜还是倒寒春?”

饶海在饶议科学中撰文调侃:“懂生物学的人都不以为然,如果您没与上帝交流、或者上帝并不存在,您如何知道这是‘最后一个严冬?’”,“(现在称倒春寒),如果6月份再来疫情,您要用“六月雪”来形容吗?”

饶海回顾了张文宏此前的预言,”那时笔者还在美国,美国已然是一团糟的时候;您倒信心十足,认定美国完全不会有问题,隔着千山万水在大夸美国地广人稀,医疗条件优异“。

饶海向其科普突变原理:病毒的突变,依据核酸序列的化学和物理特征。突变的目的不是让人生病,也不是为了增加或者减少流行,而且迄今不受人的控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些,文宏贤弟可能需要加强学习演化论,加强学习核酸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DNA复制有错误是必然的,出错率是多少,纠正出错的修复机制是怎么工作的,都属于比较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您的医学训练中,如果万一这些方面有欠缺,也不是天大的事情。